返回首页 返回本书目录

 

第三十二章   公理派   浸礼派

 

1·布饶恩

 

2·公理派主义的成长

 

3·一本新译圣经

 

4·斯弥特、布鲁斯特、罗宾孙

 

5·浸礼派

 

6·克伦威尔倾向公理派

 

7·威斯敏斯特信条被采用

 

8·逼迫与奋斗

 

9·衰退与戍长

 

    1·布饶恩(Robert  Browne  在改教运动后,所有兴起的宗派中,公理派(Congregationalists)最接近历史的复原教主义(historic  Protestantism)。在教义及崇拜方面,他们属于加尔文派;他们是为了教会行政制度的问题而脱离英国教会。

 

    要了解这个团体,必须溯源到十六世纪。

 

    第一个在英国传播公理派思想的人是布饶恩。公元1581年,当伊莉沙白在位时期,他在诺立赤(Norwich)组织了一个公理派教会,因而被送进监狱。从监狱释放后,他带着大部份会友逃到荷兰的密得尔堡(Midd1eburg)。当日荷兰是欧洲难民的避风港,许多英国分离派信徒,在这儿找到安全之所。

 

    布饶恩在密得尔堡出版了一本书,名叫“一本教导真基督徒生活言行的书”:书中阐释了公理派原则。这套有关教会行政体系的原则,至今仍为公理派教会使用。

 

    简而言之,公理派主义所强调的是:每个教会独立自主;各教会选择自己的一位牧师、一位教师、数字长老及数字执事;教会间,彼此没有管辖权,却以弟兄友爱之情互相帮助;在需要时,各教会可以派代表在一起开会,案件可以在会中提出思考,并加讨论;会议的决定,各教会可以自己决定是否要采纳。

 

    2·公理派主义(Congregationalism  的成长历史一次又一次证明:监禁不但不能阻止运动,往往鼓励运动的发展。公元1587年,在伦敦一位名叫巴饶(Henry  Barrow)的律师及一位名叫革林武得(John  Greenwood  )的牧师,因为举行分离派聚会而遭逮捕并监禁。在狱中,他们写了几篇文章,攻击安立甘派和清教徒派,并带出公理派原则。这些文章,被偷运到荷兰出版,将公理派思想更加广传,也赢得许多信徒。

 

    由于巴饶和革林武得的文章而归入公理派的人中,有一位清教徒牧师、名叫琼森(Francis  Johnson)。当公元1592年,公理派教会在伦敦成立时,琼森被选为教会牧师,革林武得担任教师。第二年春天,巴饶和革林武得因为不肯承认女王伊莉沙白在教会中有最高权柄,而上了断头台。国会通过一项法规,宣告所有不服女王最高治权、拒绝到主教制教会聚会,及参加非公祷书所定仪式聚会的人,一概放逐。因此,大部份伦敦公理派信徒都逃到阿姆斯特丹(Amsterdam),琼森也在那儿,继续做他们的牧师。

 

    3·一本新译圣经  公元1603年,詹姆士一世(James I)接续伊莉沙白继承英国王位。清教徒在新王上任时,立刻联名上书请愿,提出各项要求。于是在国王面前举行了一次主教们与清教徒之间的会议。该会虽未通过清教徒的要求,却决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出版一本新译圣经。这项决议,带出了公元1611年所出版的英王御译圣经(King  James  Bib1e)。这本圣经,直到今天仍为说英语者所通用。

 

    这次会议中,安立甘派大获全胜,并规定清教徒和分离派一致附从。

 

    4·斯弥特(smyth)、布鲁斯特(Brewster)、罗宾孙(Robinson)公元1602年,当伊莉沙白在位的最后一年,兴起了一次分离派运动。这次运动开始得很小、很谨慎,结果却带出长远影响,深具意义。

 

    期弥特原为英国教会的牧师,后来接受了分离派原则,在干期巴洛(Gainsborough)成立一间教会;不久,邻近乡村的人都来加入,于是,又在斯克洛比(Scrooby)的布鲁斯特家中,成立第二间教会。大约于公元1604年,一位学问渊博、和蔼可亲,名叫罗宾孙的人,成为这个教会的牧师。罗宾孙原来也是英国教会牧师,后来接受分离派原则。

 

    由于大逼迫临到,干斯巴洛教会于公元1607年迁到阿姆斯特丹;斯克洛比教会也于公元1609年迁到荷兰的莱登(Leyden)。这间在莱登的公理派教会,后来在新大陆教会历史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5·浸礼派(The  Baptists)斯弥特和他的会友们在阿姆斯特丹接触到门诺派信徒,在门诺派的影响下,他们也采纳了浸礼派原则。有一部分会友于公元16111612年间,回到英国,在伦敦建立了第一间浸礼派教会。

 

    同时,荷兰的浸礼派又受到亚米纽斯主义(Arminianism)的影响。亚米纽斯主义是不接受“预定论”的;那些接受亚米纽斯主义的浸礼派信徒,后来被称为“普通浸礼派”(General Baptists)。

 

    罗宾孙在莱登的教会中,有一位名叫雅各(Henry  Jacob)的人,他回到英国守特瓦(Southwark)成立了一间公理派教会。公元1633年,有些人退出这间教会,因为他们接受成入浸礼及加尔文主义。这一派后来被称为“特别浸礼派”(particular Baptists)。

 

    6·克伦威莆倾向公理派    克伦威尔并不属于任何教会,但他非常倾向公理派主义。他得势后,给与公理派信徒许多好处;他使当日公理派中最能干的一位神学家欧文(John Owen)担任教会的高级职员及牛津大学的副校长;许多公理派信徒都被擢升到很高的职位。

 

    7·威斯敏斯特信条被采用    在克伦威尔的影响下,公理派主义越来越趋重要,只是信徒们尚未组成一个宗派;因此必须将公理派长老们召集在一起开会,以制订一份信条。公元1658年九月廿九日,正当克伦威尔死后第廿六天,大会在伦敦的萨浮宫(Savoypa1ace)举行。会议中制订了“公理派信仰与制度宣言”。大部份与会的领袖人物都参加过威斯敏斯特会议;因此,他们几乎将加尔文派的威斯敏斯特信条全部放进他们的信条中。

 

    萨浮宣言中,有一段是“那稣基督所规定的教会制度与组织”,该段肯定地宣告,他们只采纳公理派原则的教会制度与组织。

 

    8·逼迫与奋斗    当克伦威尔在位时,公理派非常得势;但这短期的优势,立刻被查理二世复辟及詹姆士二世的逼迫所取代。公理派、长老派、浸礼派和贵格派都遭到逼迫。这一批不同意者联合起来,推翻了詹姆士二世,将威廉和玛利送上王座。借着公元1689年的“信仰容忍法案”,他们都得到相当多的宗教自由。

 

      从此以后,英国的公理派、长老派、浸礼派和贵格派继续为获得宗教的完全自由与平等,并肩努力。经过漫长的奋斗,一直到十九世纪,他们的联合努力总算得到成就。公元1828年,英国终于取消了反对不同意者的特殊法令,同时准许不同意者在大学、政府及军中任职。现在公理派和其它不同意者得以往英国享受各种权利;而这个国家是以历史悠久的英国圣公会(Episcopal  Church  of  England)为国家教会(StateChurch)。在国家教会中,主教是当然的上议院议员,拥有庞大的捐赠,也有权向百姓抽税,同时可以管理大学及一般教育;这些特权加起来,给英国国家教会极多利益。

 

    今天,英国的不同意者仍然在为宗教信仰谋求完全平等而努力。他们认为,达到平等的唯一途径是废除以圣公会为国家教会。

 

    9·衰退与成长    十八世纪时,由于一些严重的错误,教会生活大受亏损。公理派教会人数减少,有些教会关闭,浸礼派教会也因错误教义的影响而衰退。

 

    然而就在这时,循道派(Methodist)开始属灵大复兴。这次运动所带出来属灵的冲力,大大帮助了其它宗派;公理派、浸礼派都得到好处:信徒大量增加、衰残的教会复兴、新的教会成立;本地与海外宣道工作、主日学工作、基督教文字工作及慈善工作都因此兴起。

 

    公元1832年,英国和韦尔斯的公理派教会成立联合组织,这个组织包括许多有钱、有影响力的人物,也有许多学识高深、极具才干的牧师,并包括设备完善的教育机构,许多社团,及高水平刊物。

 

    长老派与公理派聚会时,吟唱诗篇经文;浸礼派则最先开始唱圣诗。

 

    公理派和浸礼派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都接受各教会独立自主的看法;他们都不太关心信条,这一点浸礼派比公理派更甚,因他们拒绝被信条所捆绑。

 

    十九世纪后半期,全世界找不到几个可以和司布真(Charles  Haddon  Spurgeon)相比的传道人;他属于浸礼派,除了不信婴儿洗礼外,他是个地道的加尔文派。

 

研讨问题:

 

1·公理派的基本教导是什么?

 

2·研究英王御译圣经的起源,特别注意在导言中,译者对国王的称呼。

 

3·克伦威尔对公理派主义的态度如何?为什么英王复辟后,他和公理派教会的关系改变了?

 

4·解释下列名词:布饶恩、斯弥特、司布真、萨浮宣言,公元1611年。

 

5·普通浸礼派和特别浸礼派的不同在哪里?

 

6·荷兰莱登的公理派教会有什么重要性?

── 祁伯尔《历史的轨迹──二千年教会史》

 

基督教阿们网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