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教会被迫妥协(1073一1122)
1·希尔得布兰受克吕尼理想启发
2·为“授衣权”奋斗
3,亨利四世向贵格利七世挑战
4·教皇革除德皇教籍
5·德皇假意降服
6·德皇前往意大利
7·德皇耐心等待
8·教皇与德皇相见
9·卡诺撒戏剧真象
10·摩擦仍然继续
11·沃木斯协约
1·希尔得布兰受克吕尼理想启发 见过希尔得布兰的人,都看不出他是个不寻常的人。因为他身材矮小,声音微弱,外表平凡;然而他却是中世纪最杰出的人物。他有敏锐的思想、坚定的意志、无畏的勇气及火热的心灵。
正如许多中世纪的伟人,他也深受奥古斯丁巨著“ 神之城”的影响;他在罗马修道院修习时,又浸染在克吕尼革新理想之中;终其一生,这些理想给他强烈的启发,而且深植在他本性之内。
他一生最高的理想源自“ 神之城”,就是要在地上建立一个“神的国度”。希尔得布兰深信,神所预备并指派为这国度实现的代理者就是教会。他进一步深信,教会的头,教皇本身,就是基督的代表(christ’s vicar),在他的观念中,教皇高于一切,包括王子、国王、皇帝及所有人民,而教皇只向神负责。
为了实现这理想,希尔得布兰已经在六位教皇任内努力了廿多年。现在他自己身为教皇,更以充沛的精力及才干,继续为这理想而努力。
他一点不会为个人的利益奋斗,他不像当时其它许多主教的作风。他不收受贿赂,也不雄心万丈或讲求虚荣。当然,他的动机不可能全然纯正,但又有谁是如此呢?有时为了达到目的,只要他认为是好的目地,他可以不择手段。他本性喜好统治,但基本上他是诚心、热切要事奉神的教会,以推广神在地上的国度。
教皇有大笔钱财可以任意支配使用,希尔得布兰本可以像以前或以后的许多教皇一样,过奢靡、享受、闲懒的生活;但他总是埋头在繁重劳累的工作中,每天过着简朴、禁欲的生活。
2·为“授衣权”奋斗 为了使教会配成为神国度在地上的代理人,希尔得布兰认为教会与圣职人员均需按克吕尼的标准改革。为了铲除革新的障碍,教会必须脱离政府的控制,而且政府必须在教会的管理之下。因此,“授衣权”必须自皇帝手中转移到教皇手中。
只要属世权势有能力指派并授权给主教,这些被指派的主教必然替他们的领袖努力,而不为教会努力。
从皇帝的角度而言,他们不能放弃“授衣权”,因为这样会削弱他们势力。在当时,封建制度仍然继续;单单德国就分成好几部份,分别为公爵、侯爵及贵族们所辖管。他们之间经常冲突,但他们若联合起来,势力往往大于皇帝。而主教们及修道院院长也是封侯之一,借着这批人的帮助,皇帝就有力量对付贵族的势力。如果皇帝失去“授衣权”,就失去对主教及修道院院长的控制权;如果得不到他们的帮助,他便很可能被贵族们夺去皇位。
如此,对教皇及皇帝而言,“授衣权”变成了“生死攸关”的事件。教皇若得不到这权柄,就不能改革教会;皇帝若没有这权柄,就有失去帝位的危险。这两方面的挣扎已经累积多年,为了争“授衣权”,教皇贵格利七世与德皇亨利四世终于爆发了火势凶猛的大摩擦。
3·亨利四世向贵格利七世挑战 由于有一些贵族反叛,造成困扰,德皇亨利四世于教皇贵格利七世在位的头两年,表面上与他保持友善关系。教皇贵格利七世趁德皇势微之际,于1075年再度禁止“平信徒授衣礼”。然而,就在同一年后半年,亨利四世在军事上大获全胜;而将整个局势改观。亨利深信自己有够强的力量反抗教皇,便公然违反教皇禁止平信徒授衣礼的宣告,而给三位主教行了授衣礼。
教皇对这件事的反应如何?
公元1075年12月,贵格利选了一封信给亨利,以严厉的口气,表达他心中的忿怒,于是教皇与皇帝之间形成对敌的情势。
信上一开头写着说:“神的众仆之仆贵格利主教写信给亨利国王,愿问候及使徒祝福临到他,也就是说,如果他顺服使徒座位、配为基督徒国王的话。为了使徒首领圣彼得所托的事奉,我们深思熟虑、仔细衡量当用什么严厉之言,在此犹豫地给您使徒的祝福”
教皇在信中继续指出国王许多罪状,并提醒国王,他是在圣彼得及圣彼得继承人教皇之下;贵格利又劝他不要为最近的胜利而骄傲。
贵格利对亨利说,由于他的违规,必须被革除教籍;并从国王的地位免职;除非他悔改,否则就要受罚。
当国王收到该信时,亨利正为不久前的得胜而兴奋,他年轻、傲慢、顽固,读完这信便勃然大怒。
公元1076年一月二十四日,他在沃木斯召开主教会议,在国王的命令下,会中宣布不再尊贵格利为教皇,并写信将此决议致达教皇。
信上一开头写着说:“非藉篡位乃藉神手按立的国王亨利,写信给目前不是教皇而是一个伪修士的希尔得布兰。”
信中指责希尔得布兰以非法手段篡取教皇职位。国王亨利根据希尔得布兰当日不寻常的被拥立为教皇的事实,作出如此的结论。
国王的信继续写道:“因此,我们全体主教定你有罪,必须从你所篡的使徒座位上下来,让其它不假藉宗教外衣,不运用暴力,只教导圣彼得纯正教义的人,登上圣彼得宝座”。
4·教皇革除德皇教籍 可想而知,教皇必定立刻采取行动。二月十四日,在罗马一个会议中,教皇严肃地宣布革除国王教籍。
教皇在他的宣判上写着说:“圣彼得啊,恳求垂听我的祷告,因为我是你的代表,得着你从神而来的权柄,凡我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凡我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凭着信,也为了保全教会,并圣父、圣子、圣灵三一全能者的荣耀,借着你的大能和权势,我褫夺皇帝亨利三世之子亨利四世在整个德国及意大利的主权,因为他以前所未闻的侮辱抵挡你的教会。凡和亨利四世所订的誓约,无论过去或未来,均归无效,我在此禁止任何人尊他为王!”
5·德皇假意降服 于是德皇颁了一道谕令,给罗马百姓,以激烈的口气要求他们将“修道士希尔得布兰”逐出罗马城;在这同时,教皇也选了一封信给德国百姓,叫他们另选新王,除非亨利悔改。
但是,德皇的谕令没有罗马人理会,而教皇的要求却在德国掀起了热烈的反应。封建贵族们很高兴他们有借口可以不再效忠德皇;由于德皇高压式的统治,德国百姓都很恨亨利。
公元1076年十月,德国贵族们举行一次会议,大部份人主张立刻废黜亨利,全体都希望将他降卑。
最后贵族们决定第二年二月在奥斯堡再举行一次会议,由教皇亲自主持。在那次会议中,他们将给德皇亨利一个机会澄清罪名。如果一年之内,教皇贵格利还没有取消亨利革除教籍的宣判,亨利就将失去王位。这段期间内,他将被软禁在斯拜尔城(Spires)中。
这时亨利处在非常危急的情况,他可以感觉到皇冠正在往下滑。为了挽救王位,他愿意做任何事。
因此,他给教皇写信说:“谨遵臣民之意见,本人愿意从此尊重并顺服使徒职任及您教皇贵格利。既然本人已被判触犯重罪,愿意呈上无辜之证明,或接受惩罚,或遵行您所规定,足以抵罪的补赎之礼。”
6·德皇前往意大利 就这样,德皇屈尊降卑在德国臣民及教皇面前,但他本人则忙看计划如何得回他原来的地位。
“革除教籍”就是从教会的会员中被除名。当一位国王被革除教籍时,他的臣民可以不必再听从,他就失去了整个国家。若要挪去“革除教籍”的宣判,恢复教会会员的身份,必须得到教会的宣赦令。在宣赦之前,这个人必须先行补赎礼并呈上悔改的证明。
在中世纪,行补赎礼是一件很普通的事。补赎礼有一定的方式及习俗,补赎时,悔罪的人必须穿上某种衣着并且禁食。
亨利必须在一年内获得教皇的宣赦,取消“革除教籍”的判决,因此他设计逃出斯拜尔城,带着妻子白莎(Bertha)、小儿子及几个忠心的随从,前往意大利。在酷寒的冬天,冒着刺骨的冷风,越过冰雪覆盖的阿尔卑斯山。
在这同时,教皇正启程北上,前往奥斯堡会议。当他行过塔斯卡尼时,听到谣言说,亨利带军前来。于是,贵格利转道避近卡诺撒堡(Castle of Canossa)的坚固城墙中。
7·德皇耐心等待 公元1077年一月廿五日,亨利爬上卡诺撒堡的山坡,敲打城堡的外门。外门开启,有人领他穿过第一道围墙及第二道围墙的墙门,但第三道墙门却仍关闭。亨利在第三道墙门外的庭院中,整整站了一天,全天禁食,在他衣服外面,罩着悔罪者粗糙的毛织长袍,光头赤足站在寒冷的雪地上。日暮西沉,大门仍然紧闭,这一天他不得其门而入。
第二天早上,亨利再度出现,又是一整天赤足站在雪地上。夜晚来临,第三道门仍不开启,亨利只得回到他残陋的临时住处。
第三天,亨利再一次以悔罪者身份站立在卡诺撒堡庭院中。漫长的时光,一直拖到中午,仍然没有动静;当下午即将消逝之际,于公元1077年一月廿七日的黄昏,第三道门终于徐徐开启,让亨利进入。
8·教皇与德皇相见 在房间的一端,坐着希雨得布兰。这一位过去是出身寒微的穷小子,现在是外表平凡、矮小情谢的老头子,但确是教皇贵格利七世。
走进来的亨利,则为年轻、高大、体格健壮的男子汉,虽然身穿悔罪者装束,仍是令人瞩目的德皇亨利四世。
现在戏剧上演了:
德皇流着泪,伏倒在地,他亲着教皇的脚,恳求他的赦免。于是,教皇贵格利宣告赦罪,并解除了他“革除教籍”的判决令。
9·卡诺撒戏剧真相 为什么教皇要让皇帝三天赤足站在雪地上?是不是要将他屈辱到最卑微的地步?这是卡诺撒情景给世人留下的印象,今天人们已经用“去卡诺撒”这句话代表最深度的降卑。然而,这句话却表明一般人对在卡诺撒所发生的事,完全误解了。
当时亨利的王国正处于危急情况,如果他只是呆坐等待,直到奥斯堡会议举行之日,而仍挂着“革除教籍”的宣判令的话,他一定会失去王位。因此他不顾一切地,越过冰冻的阿尔卑斯山,去碰那位正往奥斯堡会议前来的教皇。
此外,当教皇看到德皇时,发现他并非传言所说带着军队,而是扮成悔罪者的样式,使教皇不知所措。当一个人以悔罪者方式前来时,“宣赦”是必须颁布的,因为这是基督的命令,也是教会的规定。因此,这时教皇是处于政治顾虑及教会责任两难之间,这也就是为什么他让德皇在外面三天之久,因为教皇整整犹豫了三天。在这三天中,他自己心中有强烈的挣扎,德皇这样做实在是把教皇放进困境。所以,卡诺撒真正戏剧,不是上演在庭院中,乃是上演在教皇心灵内。
最后,亨利可以说事实上“勒索”到贵格利的宣赦,因此也就恢复了王位。借着在教皇面前的降卑,德皇在臣民与贵族面前获得外交上的全胜,亨利可以说是“以屈尊取胜”的人。
10·摩擦仍然继续 卡诺撒事件并未结束亨利和贵格利之间的摩擦,它是最戏剧化的部份而已。
接下来是一片混乱的局面。德国和意大利分裂成两个阵营:亨利在德国的对手们,于1077年推选了斯华比亚的鲁道夫(Rudolph of Swabia)为王,于是,在德国有了两位对立的皇帝。公元1080年,教皇贵格利再度将亨利革除教籍,但此次没有造成什么影响,因为当时有一股反教皇潮流,大部份主教宣布将贵格利免职并另选一位教皇,称为“反教皇”(Antipope)。于是,在意大利有了两位对立的教皇。同一年,亨利和鲁道夫争战,后者重伤而死,内战在德国境内继续,到处是残杀暴行,将德国夷为废墟。
鲁道夫死后,亨利整军前往意大利,围攻罗马,将城夺取。亨利随己意使“反教皇”就职,教皇也立刻为亨利加冕为帝。贵格利听见亨利率军前来的消息,立刻逃到台伯河西岸的圣安格罗堡(The Castle of St. Angele)避难,并向意大利南方的诺曼人求救。诺曼大军抵达,亨利带军撤退。诺曼人为报复罗马人投降贵格利的敌人,进城后大肆屠杀抢掠。虽然这不是教皇的责任,但罗马人对教皇已经充满忿恨,使教皇此后不得立足于罗马,只有随诺曼人回往意大利南部。
公元1085年,贵格利死于南行途中的沙勒诺城(salerno),去世时是个心碎的老人。临死前,他说:“我酷爱正义,恨恶罪恶,因此我死于放逐。”
11,沃木斯协约(The Concordat of worms) 贵格利死后,为“授衣礼”的奋斗,又继续了三十五年。
公元1122年,经过长期疲惫的争斗,终于订下了双方同意的沃木斯协约。根据协约,由教皇在叙任主教的“授衣礼”中颁赐属灵职位的象征(戒指与杖),而皇帝则以“令牌之触”颁赐封地。
研讨问题:
1·解释以下名词:卡诺撒、沃木斯协约、反教皇。革除教籍。
2·说明希尔得布兰对教皇制的看法。
3·为什么教皇与皇帝为“平信徒授衣礼”之争,成为一件大事?
4·当一国之君被“革除教籍”时,他遭到什么难处?亨利四世被革除教籍后的行动,是表明他怕属灵的刑罚吗?教会以革除教籍惩罚信徒的动机是什么?
5·亨利的悔罪行为是真心的吗?
6·教皇为什么让他在城堡外苦等三天?
7·为什么罗马人憎恨希尔得布兰?
8·希尔得布兰一生努力的动机是什么?
── 祁伯尔《历史的轨迹──二千年教会史》
基督教阿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