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返回本书目录

 

扩展与分裂时期

(主后1789年 ~ 1914年)

 

【扩展与分裂的时期序论】基督教随着历史的演进,由发源地巴勒斯坦而扩展到小亚细亚、希腊和意大利,也伸延到北非洲埃及、衣索比亚等地,大体上先在地中海沿岸地区落脚,然后向北扩及欧陆各国,向西达于西班牙、英国。迨十八世纪,随着移民潮而进入新大陆北美洲。但在本时期以前,非洲大部分地区、亚洲、澳洲和南美洲(注:罗马天主教于十六世纪初叶即已在南美洲开工,故今日中南美洲绝大部分居民属天主教徒),尚属基督教处女地,未有大规模的宣教运动出现。所以,本时期可谓是基督教扩展到世界各地的时期。

    再者,基督教自从马丁路德改教之后,虽也分裂成如下的数大宗派:路德会(信义宗)、加尔文宗、长老会、英国圣公会、公理会、浸信会、贵格会、韦斯利循道会、摩尔维亚弟兄会,以及清教徒等少数自由团体,但大体上仍寥寥可数。迨至本时期以后,各公会宗派一分再分,又加上各种新兴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故本时期又可谓是基督教的分裂时期。

 

【宣教工作的开展】各公会宗派受了韦斯利运动的影响,开始认识到差派宣教士出去到异地宣教,乃是教会相当重要的使命,因乃有各种宣教团体成立,展开大规模的国外布道工作。本时期最主要的宣教人物和团体,可列举如下:

    (一)威廉克里和浸信会差会:威廉克里(William Carey17611834)被人称为“现代宣教工作之父”。他是英国人,原是个鞋匠,但热切求学,利用工余闲暇,自学而通晓拉丁文、希腊文、希伯来文和法文。后来做了浸信会的传道人,因收入有限,故靠教书补贴。有日在教地理课时,他发现世界大部分地区尚未听过福音,因此心很忧闷,就在浸信会的教牧聚会中提问:“主耶稣命门徒往普天下去传道,是单向当日的门徒说的呢,或是也向万代的门徒说的呢?”当时会长答道:“倘若神要外邦人悔改,不是靠着你我的力量。”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神用不着人为祂出去国外布道。克氏听了,久久不能释怀。一七九二年的浸信会教牧聚会,由克氏主讲,他引用以赛亚五十四章二至三节,以宣教责任为题,讲了一篇有力、感人的信息;说了一句著名的口号:“期望神为我们成就大事;尝试我们为神成就大事。”赴会的人都受了感动。过了五个月,浸信会的差会宣告成立,第一个宣教士就是威廉克里本人。

    一七九三年,克氏举家到印度去宣教。起初,英国商人和英国政府多方留难;并且手中缺钱,家眷生病,工作又不见成效,真是苦不堪言。但他一点都不气馁,再接再励。四十年之久,一面传道,一面教书,又把圣经翻译成数十种不同的印度文字和方言。他实际上把他一生和所有都奉献给在印度的宣教工作,妻儿都在印度患病死去。有关威廉克里在印度的宣教工作报告,激励了英、美的各宗派公会,成立各种国外差会,投入教会对海外的宣教工作。

    (二)圣经公会:圣经公会(Bible Society)与差会同时兴起,成为基督教宣教工作的左右手。于主后一八零二年,一位出名的北韦尔斯加尔文派牧师多马士查尔斯(Thomas Charles),因为没有任何团体肯为他出版一本韦尔斯语圣经,于是着手成立了一个独立的圣经公会。到了一八零四年,经过一位浸信会信徒名叫约瑟夫休斯(Joseph Hughes)的呼吁,终于成立了“英国圣经公会”,为英国本地及国外供应圣经。英国圣经公会的规模很大,到一九零六年时,单在英国国内,就有五千八百个分会;在英国国外,也有二千二百个分会。将新旧约全部圣经翻译成一千多种文字,每年印刷百万本以上,并且大多是免费赠阅的。

    随着英国圣经公会的出现,各国也陆续成立了类似的组织。起初,多系属于英国圣经公会的分会。但在美国,经过一位名叫撒母耳米尔斯(Samuel Mills)的策划与推动,终于在一八一六年联合了美国各地的圣经组织,正式成立“美国圣经公会”(American Bible Society)。这个圣经公会,也和英国圣经公会一样,翻译、印刷并分发成各种语文的圣经,对全世界的宣教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助力。

    (三)马礼逊到中国传道:更正教最初到中国的传道士,就是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7821834)。他是英国人,十二岁即得救,立志献身服事神,因此努力读经,时常祷告,又学会了拉丁文、希腊文和希伯来文,还有别种的科学。马氏最大的希望,就是顺服神的旨意远赴国外传福音。一八零四年,他向“伦敦传道会”(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申请为外国传教师,该会命他就非洲或中国择其一时,他选择了中国,便开始学习中国语文,请了一位侨居伦敦的华人杨善达做他的教习。

    一八零七年,马氏动身来华。因英商不许他乘他们的船,他就先乘船到美国。在彼有美国人问他说:“中国人崇拜偶像,你想感化他们信神么?”马氏说:“这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只有神才能。”后来他到了广州,得不到居留权,且当时满清政府严禁外国人传教给华人。

    直到一八零九年,马氏与莫玛丽(Mary Morton)在澳门结婚,并受聘为英商东印度公司的翻译员。他藉此取得居留中国的身份,得以往来于澳门、广州之间,并且利用所得的薪金作为传道费用。马氏一生努力传教,但甚少有效果,仅得着几位中国人归主。第一位信奉主的中国人名叫蔡高,他于一八一四年受浸。第二位信徒名叫梁发,他后来做了首位中国传道人,但因清朝政府要捉拿他,就跑到南洋马六甲(Malacca)。

    马氏一生的传道事业虽被时代环境所限制,而不见有甚么果效,但他精通中文,除编着了一本《华英字典》外,又将新旧约全部圣经翻译成中文,给中国基督教历史留下了一页不可磨灭的功迹。

    (四)李文斯顿与非洲传教:李文斯顿(David Livingstone1813 1873),他是苏格兰人,家境清贫,十岁时即在一间绵纱厂作工,每日长达十四小时,但他好学不倦,买书自习。后来环境许可,得入夜校攻读。他悔改重生后,即感到有强烈的传道呼召,因此改攻读神学和医学,并获得神学及医学学位。一八四零年,他得到伦敦传道会的差派,在南非开始宣教,在那里遇见著名的莫法德医生(Dr. Robert Moffat),两人同工配搭,李氏并娶了莫氏的女儿为妻。

    李氏热爱非洲土人,尽力保护他们,因此受到买卖奴隶的白种人的忌恨,甚至烧毁他所建立的教堂,但他不改初衷,深入非洲内陆探险、传教,而成了有名的探险布道家。他因不顾艰险、苦楚,到处向非洲土人传福音,因此很受土人的爱戴。由于非洲内陆生活环境很差,实在令他筋疲力尽,人们劝他稍事休息,他反而劝别人当竭力为主作工,他说:“我所作的算不得甚么牺牲,该算是从中获取一生的好处。”一日早晨,他的仆人到他房间来向他请安,发现他跪在床旁于祷告中去世。死时,年才六十岁。他的同工们将他的“心脏”葬于非洲,因他们说他的心属于非洲;另把他的遗体运回英国,葬于伦敦西敏寺教堂之内。

    (五)戴德生与中国内地会:戴德生(Hudson Taylor18321905)是英国人,他在1853年加入“中国传道会”到中国当宣教士。后来因他不满意该组织,且自己又倾向于弟兄会的思想,故变成一个独立的宣教士。直到1860年,因健康问题不得不返回英国疗病。回英期间,他完成了医科的训练,并于1865年成立“中国内地会”(China Inland Mission)。这是第一个真正超宗派的布道团,也是十九世纪世界“信心宣教”的模范。

    当时,各宗派的差会都只在中国的沿海各省作工;中国内地会乃设定如下的宗旨:(一)只在别的团体不去的内陆地区传福音;(二)欢迎各宗派、人种的传教士加入行列,共同促成“引导非基督徒脱离黑暗进入光明,从撒但权下归向神”;(三)接纳没有受过神学训练的宣教士;(四)所有的宣教士必须认同中国人,采用中国衣着、饮食和生活习惯;(五)经费完全以信心依靠神──不求人馈赠,不向人借款,不表彰捐款人的姓名;(六)宣教士没有固定的薪水,量入为出;(七)总会设于中国,仅偶而派人回英国或寄送书信,使关心的信徒得悉他们的工作情况。

    (六)救世军:十九世纪的末叶(1878年),有一个名叫卜威廉(William Booth18291912)的英国人发起了一个特殊性质的宗教团体,并称它为“救世军”(Salvation Army)。起初的目的,在乎宣传福音,后来推广范围,包括社会事业。他称这个会为“军”,因他认为他们所作的工作,是与罪恶交战;他自己是本军的“大将”,他以下有“军官”和“兵曹”,他们都要穿军衣。他们聚会和办公的场所,名叫“炮台”。他们的军旗上,有“血和火”的字样,“血”是指耶稣基督为人舍身,“火”是指圣灵用祂的灵火,烧掉人心的罪恶,并激发人有火热的心去救人的灵魂。

    救世军的工作,不独注重灵性和道德方面的培养,还以基督教的原则推动社会和慈善的事业,他们对于救济穷苦、酗酒、失业、无告、罪犯、堕落等各种遭遇之人的工作,已成为举世皆知的了。现在救世军的服务已普及世界各国和地区,所用的语言达一百多种。

 

【几个重大的社会事件】本世纪发生了几件对基督教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兹略述如下:

    (一)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十八世纪末叶,由于法国政治的腐败,以及罗马天主教的压迫,引起一般平民的厌恶和反抗,终至爆发法国大革命(17891815)。1792年,法国成为共和国;接着,法王路易十六伏法。当时,罗马天主教占有全国土地的一半,僧侣阶级不事生产,还对平民强索各种什一捐,使平民对罗马天主教反感至深,因此,法国大革命的动机,是为着反宗教权势而战。这与美国独立战争的动机完全相反;美国的革命是为宗教自由而战,而法国革命却为推翻宗教,推崇理性而战。可以说,法国新共和国,是建立在无神主义之上。

    法国革命之发生,有如可怕的狂风怒潮,势将扫荡欧洲各国的教会、君王、贵族和一切固有的制度。欧洲的根基动摇了。因此,欧洲各国组织同盟军,要把法国的革命打倒,但初期时,反为法国拿破仑所统率的军队所击败。拿破仑屡战屡胜,很快地变成法国的民族英雄。他并于1798年侵入意大利,把教皇比乌六世掳至巴黎。拿破仑于1804年加冕为皇。他的军事胜利与外交策略,把欧洲的地图都改变了。但是他到底被欧洲的盟军所击败,并于一八一五年被放逐到圣希里拿岛(St. Helena Island)。是年召开维也纳会议,欧陆各国极力想要回复到法国大革命以前的情形。

    (二)欧美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一词,最先出自法国作家笔下,但第一个将它普及化的人,则是英国经济史学家汤恩比(A. Toynbee18521883)。他以“工业革命”来形容英国在17601840年的经济发展。自此,这个词语的意义广为应用了,意义包括整个急剧改变现代社会的工业化过程。简单来说,这个改革改变了大量人口的生活方式;自有文化以来,人类主要是以耕作为生,工业革命却介绍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工业革命”使大批人口从农村向城市涌进,并且随之而产生了失业、贫富不均、工作压力、道德腐败等社会问题。这对教会而言,如何响应大众的需求,乃是一项重大的挑战。在开头的时候,在肩负生活重担的平民大众眼中,基督教是属于特权阶级的教会。但是逐渐地,有些教会开始起来照顾工人阶级,例如浸信会的“帐棚”和原始循道会,对于容纳劳工特别有兴趣。各宗派中都有人热心于福音工作,藉此关心劳工大众的属灵需要。最出名的福音布道家当推费尼和慕迪(Dwight Lyman Moody18371899)。此外,也产生了一些著名的慈善机构,如:卜威廉的救世军、莫勒(George Muller18051898)开办孤儿院等。

    (三)废除奴隶运动与美国内战:十九世纪以前,欧美各地盛行买卖奴隶制度,基督教中有识之士,特别是热心宣教的福音派基督徒,竭力反对奴隶制度,因此深受那些贩卖和拥有奴隶之士的痛恨,他们迫害了很多的宣教士。但到了十九世纪初期,欧陆各国逐一解放奴隶,剩下美国尚未对奴隶问题采取行动。

    1820年代,美国的废除奴隶运动开始活跃起来,以渐进的策略,说服的方式来推行,但成效不彰。因此,在18301860年期间,反对奴隶制度的人们,用强硬并激烈的手段,甚至以暴力来解放奴隶。最后,终于引发了南北战争。

    1860年时,美国约有四百万奴隶,其中四分之三是在南部,以种植棉花为业。是年,反对奴隶制度最力的林肯(Abraham Lincoln)当选美国总统。1861年初,南方十一州陆续退出美利坚合众国,成立南方联盟,由杰佛逊(Jefferson Davis)出任临时政府总统,遂爆发了南北内战。186549日,南方的李将军(Robert E. Lee)战败投降,结束了长达四年的残酷内战。

    这场美国的内战,是基督徒打基督徒的一场悲剧,投入战争的双方,都坚信是为公义而战,也都运用圣经作支持,又向同一位神祈求胜利。南方的教会领袖,认为奴隶制度是神的旨意,所以他们是为神及宗教而战;在他们看来,废除奴隶运动,乃是来自无神论者。而北方的教会领袖,则认为南方的联盟,乃是地狱的盟友,他们的领袖理应永永远远遭受报应。

    战争结束后,南北两方的教会,并没有重大的改变,也没有重大的事件发生。南方各宗派公会,宣称他们仍然忠于原有的立场,保持他们惯常的基督徒型态与活动。

 

【各种影响重大的思想运动】十九世纪兴起了很多新思潮,各对神学及基督教会发生了某些程度的影响:

    (一)浪漫主义:欧洲人饱受战祸煎熬之后,开始渴慕古时美善与安宁的情况,他们对超自然的事物,以及对自然的理想主义再一次深感兴趣,结果便掀起了新“浪漫主义”运动(Romanticism)。浪漫主义对于文学、艺术和宗教,都曾发生特别的影响。浪漫派重新着重情感,主张从现代复杂的文明,回复到往日较简单的生活。此种恢复包括对古代和中世纪的重新估价,并反对支配法国大革命的精神。这种重新估价,竟然使古代的罗马天主教会成为理想化,于是有许多复原教徒决定回到罗马天主教里去。牛津运动(Oxford Movement)便是其中最明显的例子;此运动的领袖纽曼(John Henry Newman18011890),他从英国圣公会率领一百五十多个牧师回到罗马天主教里去了。

    著名的浪漫主义神学家有:英国的柯尔雷基(Samuel Taylor Coleridge17721834),和德国的士来马赫(Friedrich Daniel E. Schleiermacher17681834)两位。柯尔雷基认为理性主义是会令人死气沉沉的机械化哲学;他的名作有:《平信徒讲道集》(Lay Sermons)和《求知者忏悔录》(Confessions of an Enquiring Spirit)等。士来马赫主张宗教的基础是内心的感受,而非理智或教义;他的名作有:《独白》(Soliloquies)和《宗教与敬虔》(Religion & Feeling)。

    (二)自由主义:浪漫主义是对理性主义的反动,而自由主义(Liberalism)则是延续理性主义的,它是变相的理性主义。自由主义的原则是出版自由、良心自由、结社自由,并且严格地分离教会与国家。自由主义的鼻祖当推黑格尔(George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他是康德的门生,是十九世纪初期的著名宗教哲学家,他的学说深深地影响到当时的神学。自由主义神学家则以立敕尔(Albrecht Ritschl18221889)为代表;他对形而上学表示怀疑,排斥教会教条及自然神学,集中注意力在历史人物耶稣和祂的道德教训上,认为灵性自由的人相聚自一起,那就是天国。

    (三)无神主义: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18441900)是立敕尔的门生,他极端反对传统宗教教义与价值观,无情地攻击基督教,声称基督教是一大咒诅、是人类永存不灭的污点;他甚至宣布神已死亡,并断言当基督教从已死的神的阴影中踏出来、明白到神果真死去时,便会疯狂。但令人觉得讽刺的是,尼采本人在晚年时精神全然失常,疯狂至死。

    (四)进化论:在十九世纪初中期,基督教内部即有些怀疑论者出现。1838年,赫纽(Charles Hennell)出版了《基督教起源探究》(Inquiry Concerning the Origin of Christianity),以科学方法质疑圣经无误的理论。1860年,牛津的约屈(Benjamin Jowett)出版一篇名为“圣经解释”的文章,提议用渐进启示的科学角度来解释圣经。而最令基督教受到冲击的,乃是达尔文(Charles Darwin)的“进化论”。

    达尔文在1859年出版《物种起源》(Origin of Species),认为人类与动物之间虽有重大的分别,但此种分别只是程度而已,而不是类别不同。1871年,他又出版了《人类血源》(Descent of Man),书中题出进化论,并作出人类与猿猴有共同祖先的结论,据此挑战圣经是真理之源的讲法,又质疑人类道德的独特性质。达尔文后来临死之前,虽悔改相信主耶稣,但他的理论已经来不及收回了。

    (五)唯物主义:达尔文的进化论对马克思(Karl Marx)影响甚深,他认为进化论是唯物主义的生物学基础。马克思是共产主义的设计者,他认为实体(reality)之基础,不是绝对精神,也不是自然本身,而是物质;人类历史,只不过是人与物质的关系的发展史。对马克斯来说,历史是趋向共产社会发展,那时再没有私人财产,政府将管理一切。马克思指出宗教,尤其是基督教,是令人痛恨的资本主义的核心问题;基督教与资本主义是一对亲密伙伴,因此,他极力反对基督教。他说,“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成了他的一句名言。但是,一直到现在,在共产国家内的基督教不但没有被消除,反而日益兴旺。

    另一面,并不是所有的社会主义者都是反对基督教的,他们之中有些还坦然承认自己是基督徒,只不过对基督教相当冷漠。

 

【十九世纪的属灵伟人】十九世纪的教会历史里面,出现了许多位具有影响力的属灵伟人,除了前面曾述及的威廉克里、马礼逊、李文斯顿、戴德生等人之外,尚有如下的著名人物:

    (一)侯格:侯格(Hans Nielsen Hauge17711824)是挪威人,世家业农,父母都是虔诚的信徒。侯氏幼时受了弟兄会的感化。二十五岁时,一日在田里一面作工,一面唱歌,心里有意外的平安喜乐,觉得服事神乃是最大的喜乐。因此他就步行传道,逢人就传得救的道理。在挪威全国,他几乎没有未曾到过的地方。他每天传道三、四次;有点余暇,或在家或在外,还去帮助同伴操作手工。又有的时候,或著书或经商,他的办事才能特别的好,所以他作了许多服务社会的事。

    侯氏没有另立教会,因他的目的专是想使教会醒悟过来。受他感化的人很多。唯理派的人恨他极了,因此把他控告到政府面前,声称法律规定,不是牧师不得传道。侯氏说,神使他作这工夫,所以他不能不顺从神,过于顺从人。于是政府下他在监里。在监有七年之久,等候判决。这时,挪威和英国打仗,断绝交通,没有盐吃。政府知道侯氏能够制盐,便放他出来,要他制盐。等这工作完毕,仍被收到监里;末后把他释放,一八二四年去世。受了侯格感化的人,竭力提倡各样的慈善事业,如设立圣经会馆、传道会等。

    (二)芬尼:芬尼(Charles Grandison Finney17921875),成长于美国纽约州北部一个小乡镇,他于一八二一年归主,即热心传福音作见证,到处旅行布道。他虽未曾接受正式大学及神学训练,却受长老会按立为牧师。因为他的热情与诚恳的宣道,就在美国东部一带掀起了大奋兴。

    当时美国的教会正在病态之中,大多数的教会不是左派,就是右派。有些是极端的加尔文主义者,有些是“普救派”的人。前者所讲预定的道,说神救人完全是凭祂自己的旨意,人不负任何责任;后者却说神是最有爱心的天父,即使人触犯祂的律法也可得救。这两种的“道”,把福音的精神夺去了,所以信徒松懈懒散。就在这时,神就差派芬尼传纯正的道。他所讲的是从圣经来的,并且用自己关于神恩的经验,把那福音活画在人眼前。由于他所讲的道都很切实,听见的人都觉得扎心,还有人如同被刀刺了倒在地下。

    在那几年属灵的奋兴中,加入教会的至少有十万人以上。

    (三)达秘:达秘(John Nelson Darby18001882),他初为爱尔兰国家教会(圣公会)牧师,约于一八三年,从圣经的亮光中得知宗派的罪恶,深觉教会需要恢复非拉铁非弟兄相爱的光景,遂脱离圣公会,和一些清心爱主的人一起聚会。开始时,仅在爱尔兰及英格兰西部形成所谓“弟兄会”运动,后来进而影响欧洲、美洲各地很多信徒,纷纷脱离宗派,自成一个聚会团体。由于这个弟兄会运动,是在英国的普里茅斯起头的,故人多称他们为“普里茅斯弟兄会”(Plymouth Brethren)。

    弟兄会运动以达秘为首领。达秘最著名的工作,乃是将全部圣经译成德文和法文,并将希腊文新约译成英文;他一生不断地写作、讲道,诠释圣经各种问题,使真理大得显彰。

    弟兄会的信徒喜欢称自己为“弟兄”,他们努力寻找圣经里面的教训和榜样,希望以新约的模式建立教会。他们强调个人悔改,认为社会改革没有用处;教导人基督徒的使命就是拯救人脱离世界。他们施行浸礼,每星期日都擘饼记念主,没有按立的牧师,由平信徒传道。

    达秘所领导的弟兄会运动的原意是要反对一切宗派组织,而要实行初期教会的生活与方式,但由于跟从者过份高抬其领袖达秘,凡是达秘未讲的道理,他们都不敢讲,也不能讲;由是,不知不觉形成了一种极端的教权独裁团体,实际上是一个没有宗派之名的宗派,甚至比宗派还要集权。不久,弟兄会内部逐渐有人起来反对这种过当的实行方式,而达氏竟也不能容忍,将批评者开除会籍,遂分裂成“闭关弟兄会”和“公开弟兄会”两大派,其后公开弟兄会一分再分,形成许多支派。

    (四)慕勒:慕勒(George Muller18051898),他是弟兄会最著名的会友。他本是德国人,后在英国布利斯特城开办一间孤儿院。那时他才三十二岁,一直继续养育孤儿的工作六十余年,直到他去世。这期间,他先后养育了不下一万名孤儿,所需费用数以千万美元计。但他从不向人募捐,单凭信心仰望神,用祷告来向神支取物质所需。他的信心很大,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信心事迹,兹记述其中一则于下:

    一日,午饭的时间将到,但是孤儿院的厨房中空空如也。差二十分钟便是中午十二时了,厨师来见慕勒说:“先生,今天没有甚么给孩子们吃,怎么办呢?”慕勒说:“神必赐给我们,你去准备开饭罢!”厨师心想,饭锅中是空的,叫我如何预备?但他还是遵命去准备开饭,将餐具摆整齐了。又到慕勒那里说:“先生,现在只差十分钟就要开饭了,怎么办呢?”慕勒回答说:“放心罢,你去等着好了。”又过了五分钟,将要敲钟吃饭了,厨师面色都转灰白了,又到慕勒那里说:“先生阿,现在就要敲钟了,唉呀!怎么办呢?”慕勒说:“你为何如此着急呢?你不晓得这是神的孤儿院,神必亲自负责么?你这样子实在是疑惑神了,你去罢!这不用你管。”厨师心中很不以为然,虽不服气,但又不敢当面顶撞,只自言自语地埋怨着。就在这时,有几辆大货车满载面包而来,送给两千多孤儿吃用。原来有一家大工厂,因为特别事故突然停工,工人不在,面包厂仍照常送来工人午餐的面包,工厂既不能退货,又不能存放,厂长就吩咐把面包转送孤儿院。

    (五)慕安得烈:慕安得烈(Andrew Murray18281917),生长于南非好望角一个殖民地小镇,父亲是一位虔诚爱主的传道人。慕安得烈十岁时便和哥哥到苏格兰伯父家,在那里接受宗教要育,八年后,弟兄二人转往荷兰乌屈契(Utrecht)深造,学成返回南非服事神。慕安得烈热爱灵魂,尽力工作,甚至身体因过劳而染恙时,仍不肯稍事休息。他的身躯虚弱瘦小,体重约在一百磅左右,但讲起道来,声音却宏亮无比。他非常注重祷告,凡与他有过接触的人,莫不被他与神灵交的深度所摸着。他遗留给后世最主要的,乃是一些出名的属灵书籍。他一生著作等身,共有二百五十多种书,有的是用荷文,有的是用英文;有些是巨著,有些是小册。综合他的信息,可分为三大类:(一)祷告,和神交通;(二)圣洁的生活;(三)圣灵的能力。

    (六)司布真:司布真(Charles Haddon Spurgeon18341892),被誉为“讲道王子”。他生在英国一个虔诚爱神的家庭里,祖父、父亲均热心事奉主。司氏生长于乡下,所受教育并不高深,有时言语行动难免粗俗,但讲起道来,却能吸引住人。他十六岁时初试啼声,上台传讲信息,深受听众欢迎。

    他十九岁时,即应伦敦一处可容一千二百人的会所之邀请,前往讲道。第一天赴会人数只有寥寥八十人,但几天后,会所里挤满了人,甚至有许多人在门外留连不去。不久,将会所修建,使增加至一千五百个座位。修建期间另租用一个可容四千五百人的大厅聚会,每次均满座;会前一小时,街道上人山人海,交通完全阻塞。新会所修建后,头一次即不敷应用,必需另建大会所。后租用伦敦最大的音乐厅,可容约一万二千人,首次即告满座,另有万余人无法入内。后来,另建的大会所名“首都会幕”(Metropolitan Tabernacle),于一八六一年三月落成,连续三十一年,每逢主日早晚均有五千人在内聚集。

    一八六七年首都会幕修理之时,租用农业大厦,到会人数竟达二万人。某日下午,司布真在农业大厦试音,厅内空无一人,他提起他的金嗓子,喊道:“看哪!神的羔羊,背负世人罪孽的。”有一个工匠正在楼座工作,骤闻此言,大大感动,放下工具,回家经过一个时期的挣扎,终于接受救主,他因仰望神的羔羊而找到了生命平安。

    (七)慕迪:慕迪(Dwight Lyman Moody18371899),他不是学者,也不是按立的传教士,却成为十九世纪最出色的平信徒布道家。他青年时期在公理教会中悔改,然后到芝加哥成为一个成功的皮鞋推销员。但是,他把自己大部分时间,用来作志愿的教会服事、组织主日学、作家庭访问和个人布道工作。慕迪关心人的灵魂,以拯救所接触的人为职志。一日,有一少年人从乡间进城来,碰到慕迪,慕氏问他:“你是基督徒吗?”少年回答:“那不关你的事。”慕氏说:“不,这正是关我的事!”那少年人就说:“那么,你就是慕迪了。”由此可见,他对别人的关切已经传诵四方了。

    慕迪成名后,旅行大西洋两岸,在美英各地召开布道大会,每次听众数以万计,成千上万的人经他传道得救。慕迪所以成为大布道家,其来有自:(1)他热忱、勇敢,虽遭人反对,仍不退缩;(2)他工作勤奋,富有组织能力;(3)他的讲词坦诚、有力、迫切,善于应用故事比喻;(4)他肯虚心学习,并接受别人祷告的帮助;(5)他获得唱诗天才桑基(Ira David Sankey)的帮助;(6)他善于采用各种奋兴方法。

 

基督教阿们网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