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林多前书第一章
第一段 引言(1:1-9)
一. 问安的话(1:1-3)
1·发书人(1:1)
1 使徒保罗虽然在众使徒中是最有学问的,曾在当代最有名的拉比迦玛列门下受教(徒22:3)。但保罗对那些崇尚智慧的哥林多人自荐时,并不说他是迦玛列的门生,一如现今许多人所强调的学位那样。他却自称为“奉神旨意,蒙召作耶稣基督使徒的保罗”,这是今日传道人应有的态度,蒙召的经历才是每一个神的工人应有的资格。哥林多教会中有人怀疑保罗是否是使徒(林前9:1-18;15:8,10;林后12:11-12;11:23;),所以保罗在书信的开端就用使徒的身份向他们说话。
“蒙召”指蒙召作使徒,作基督的仆人。但下节之“蒙召”却是指一般信徒之得救经历。所有得救的人都是神从世界中选召出来的人。这“蒙召”的意义可根据上下文加以分别。
“使徒”原文是奉差遣的意思。(详参《彼得书信讲义》,彼前1:1批注{\LinkToBook:BookID=116,TopicID=103,Name=1.使徒的自稱 (1:1上)})
在圣经中,十二使徒有特殊的地位。圣经常把他们的名字并列(太10:1-4;可3:16-19;路6:14-16;徒1:13)。主耶稣在世时曾应许他们:“……你们这跟从我的人,到复兴的时候,人子坐在他荣耀的宝座上,你们也要坐在十二个宝座上,审判以色列十二个支派”(太19:28)。“十二个宝座,审判以色列十二个支派”,这些话似乎把十二使徒的位分划定了范围,与其它有别。但犹大失去他的职分,由马提亚取代(徒1:15-26)。有人认为马提亚由抽签方式选出,且圣经未记述其工作表现,实际职分应由保罗取代。不过这种推想未免太偏爱保罗,因为圣经已经承认马提亚是使徒,如徒1:26:“摇出马提亚来,他就和十一个使徒同列。”徒2:14:“彼得和十一个使徒站起……”。可见马提亚当时已立即被承认为使徒。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写使徒行传的路加,乃是保罗最亲密的同工,如果路加尚且认为马提亚已位列十二使徒,那么其它的人实在不必再说什么了。
但保罗与巴拿巴是基督复活之后,藉圣灵所设立的使徒,这一点毫无疑问(参徒13:1-3;14:5)。他们也是为基督的复活作见证的人,并有使徒所有之特权(徒13:8-12;林后12:12)
不过,“奉神旨意,蒙召作耶稣基督使徒的保罗”这句话,包括保罗蒙召和他成为使徒这两部份的经历。保罗从蒙召到成为使徒,其中间隔了相当的时间·按徒9章所记可知,保罗在得救的同时,也蒙神呼召他作传道的工夫。后来保罗在徒26章向亚基帕王作见证时,提到他当时曾听到主要差遣他到外邦人中去传道(徒26:13-20)。可见他得救的同时便蒙召作传道。但他实际上作使徒的工作,却是徒13章以后的事,就是在他受圣灵差遣,开始首次游行布道之后(见徒13:8;14:4,6)。这期间保罗曾到亚拉伯去,有三年的隐藏生活。后回到大马色,再赴耶路撒冷,曾见矶法(加1:17-18),最后到安提阿教会,与巴拿巴等人同作先知和教师的工作,直到受圣灵差遣出外传道。按Prof. James L. Boyer年表,保罗蒙召大约是主后卅三年,在安提阿受差遣时约为主后四七年,前后相隔了大约十四年。他蒙召十四年后才开始作外邦的使徒。这十四年中的各种训练和事奉,都是神的造就,为要预备他完成日后神所要托付他的使命。
所以保罗确知他自己是“使徒”,是在他事奉主十四年后,从神所给他各方面的工作经验,和内心的负担,安提阿的各同工同心见证,和圣灵对他的差遣,然后他才真正开始去完成神的委托。在他蒙召之初,已有神在异象中的应许,在蒙召之后,又有神特别赐启示的经历。他曾被提到三层天,听到乐园隐秘的话,又深知福音的奥秘。在他开始受差遣向外邦传福音之后,他自己和同工也都看见他有使徒的权柄。神用各种神迹异能印证他的工作(林后12:12),从这许多经历中,他确信自己是神所选召,作基督耶稣的使徒,且是特派向外邦人传福音的(罗1:1)。
“同兄弟所提尼”──按徒18:17提到哥林多管会堂的所提尼(同名),可能就是这所提尼。他曾因保罗被众人殴打,这时却作了保罗的代笔人。保罗将他与自己一同具名写信,可见保罗对他的尊重,在工作中不轻忽同工的贡献。
2·受书人(1:2)
2 本节只表明这封信是向哥林多地方的信徒而发。这节经文本身看不出使徒有意借着对受书人的称呼,表明他认为一个地方只可以有一个教会──像今日有些人所认为的:一个地方只可以有一个“站地方立场的教会”。事实上,使徒保罗当时所作的是开荒布道,设立教会的工作。福音刚向外邦扩展中,一个地方当然很少可能有一个以上的教会。即或在一个地方有一个以上的教会,使徒保罗对他们的看法,仍视为同一地方之内的教会(视为同一教会),而不会按他们的派别给他们个别地写信。因不论他们有多少派别,都是在这一教会内,所以在此保罗用了单数的教会。
“在哥林多神的教会”。这句话的重点应在“神的教会”而不是“在哥林多”。这不过很简单地表明教会是属神的,寄居在哥林多,如此而已!对哥林多人来说,强调教会是“神的”实在有特殊的需要,因为他们正在误把教会当作是“人的”,按着人而分起派别来。
“就是在基督耶稣里成圣,蒙召作圣徒的”,本句解释了上句,所谓“在哥林多神的教会”,就是在哥林多地方所有在基督耶稣里成圣,蒙召的人。所以哥林多地方教会的范围,就是包括一切在哥林多重生得救的基督徒,绝不是只包括在哥林多“站在地方教会立场”而聚会的那班人。“基督耶稣”才是地方教会的范围,站地方教会立场的人不够资格作教会的范围,他们只够资格作一个派别的范围,但绝对不够资格代表整个地方的教会。
“成圣,蒙召作圣徒的”,哥林多教会怎么能被称为成圣蒙召作使徒的呢?他们不是纷争结党,又有各种罪恶么?这句话足以证明我们上文的解释:保罗的重点在乎“在基督耶稣里”的范围。在基督耶稣这个地位里,虽然像哥林多这么不象样的教会,仍然被看作是成圣,蒙召作圣徒的人。
“以及所有在各处求告主名的人”,本句表示本书信并非只为哥林多信徒,也为各教会,虽然哥林多教会的问题未必跟别处教会完全相同,但人败坏的本性到处是一样的,所以属灵的原则对于解决人内心的恶欲,肉体的诡诈,也普遍适用于各教会。就像启示录七书信中一再提起的一句话:“圣灵向众教会所说的话,凡有耳的就应当听”。神藉衪的仆人所传给各教会的信息,都是我们所当留心听的。所以,神藉保罗给哥林多教会的信息,也是给我们的。
“以及各处求告主名的人”,为什么保罗不称各地的信徒为“信徒”,而称他们为“求告主名的人”?“求告”在此不是形容一种动作,乃是形容一种人。使徒的观念中,认为所谓“信徒”就是“求告主名的人”。“求告主名”应当是信徒生活的特征,以致他们可以被称为“求告主名的人”。
“基督是他们的主,也是我们的主”,在保罗书信的问安语(开端语)中,只有本书加上这么一句话,使徒要使那些哥林多分派分党的人,把眼光放得更大更远·基督不单是他们那一小群人的主,也是一切在各处求告主名的人的主。
3·祝祷(1:3)
3 “恩惠平安”常在使徒的问安语中并用。这两样都出于神,但是它们可作为神所给人一切好处的代表·既有神的恩惠和平安,人间所能得到的一切好处,都已包括在内了。使徒为一切信徒如此祝祷,因为他们既认识神为父,又藉耶稣基督得成圣洁。这样的祝祷,正是合适他们。
二·感恩的话(1:4-9)
哥林多信徒虽有许多失败和软弱,但保罗却先看出他们蒙恩的一面,而为他们感恩。在此保罗为哥林多信徒的感谢有三:
1·为神所赐的恩惠感谢(1:4-5)
4-5 在此保罗先为神所赐给他们的恩惠感谢神。在保罗的书信中,常见他为人代祷,又为人感谢。更可贵的是,保罗常能在那些看来是软弱的信徒身上,先看到他们的长处,先留意可以为他们感谢神的方面。以哥林多教会而论,实在是叫保罗难过的教会,但保罗还是先为他们感谢神,因他先留意他们在神面前蒙恩的那一面。倘若我们也能用这样的态度来观察别的信徒,也必更为乐观而常存盼望。
2·为现今运用之恩赐感谢(1:5-7)
“又因……”表明5节所说的是另外的理由。4节使徒是比较概括性的为哥林多人在神前蒙恩而感谢。5节则是逐一地具体指出,他们蒙恩得救以后,怎样在基督里得着各种恩赐,就如口才、知识等,各样都全备。从5节起,保罗为他们感谢的事计有:
A·口才知识(1:5)
5 哥林多人很有口才·希腊人是善于辩论的,又按下文22节“希利尼人是求智慧”,可知希利尼人所求的智慧,实际上就是指当时的希腊人讲究的学问,识说的。这原是哥林多人没有信主之前已有的社会背景。
在此保罗却特别提醒哥林多人,他们现今所有的口才知识是因在他里面而有的。因不论他们信主之前是否有口才知识,现在都该“在他里面”运用,都要归并到他里面去,按着他的旨意运用。
有人有知识而没有口才,无法表达出他的知识;另有人有口才却没有知识,所表达出来的,于人没有帮助。但哥林多人这两样都有。
B·信仰纯正(1:6)
6 保罗向哥林多人所作的见证,就是基督是死而复活的主,是犹太人的主,也是外邦人的主,所以哥林多人的信仰是纯正的。
本句的意思,不是注重保罗向哥林多人为基督所作的见证,而是注重他们自己所领受的见证。他们对基督救赎的信仰,已经坚固地存在心里,基督在世上所见证的,就是见证他正是神所差来的那一位救主。(约3:16-17; 4:25-26; 5:24; 6:37-40; 12:25-26; 14:6)
C·恩赐长进(1:7上)
7上 虽然哥林多人灵性幼稚,且有各种肉体的纷争、结党,甚至有淫乱的事发生,但在恩赐上却没有一样不及人的。可见灵性长进与恩赐充足是两回事。有恩赐的人会作工,有口才,或领导能力……这样的人很容易受人敬佩拥戴。若没有美好灵性,很容易偷窃神的荣耀,以自己工作的成就为夸口,甚至利用恩赐为自己求取虚名利益,结果可能忽然跌倒。
“你们……没有一样不及人”。注意,保罗在这里不是按个别的信徒来说,而是按整个哥林多教会与别的教会比较来说。他们在恩赐上,没有一样不及别人的。没有任何个人可以在恩赐上“没有一样不及人”,神只会把各种不同的恩赐分给教会中不同的肢体,由各不同的人领受不同的恩赐,然后全教会合起来,才会有全备的恩赐。教会在生命上的成熟也是这样·个别信徒生命都长进了,整个教会的灵性程度才会提高,但以哥林多教会而论,只是恩赐上格外长进,灵性方面却不长进。
D·等候主来(1:7下)
7下 神给他们在恩赐上如此长进的目的是什么?是要叫他们等候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显现。换言之,要他们运用所得的恩赐广传福音,建立基督的身体。使魔鬼权下的人归服基督,使已经归服基督的人,在真道上同归于一,好在主来时,可以有所献呈。这就是“可以等候我们主耶稣基督显现”的意思。神给他们恩赐,绝不是让他们可以因所得的恩赐作为个人或团体的夸口,而是为了造就教会。
3·为神将必赐下之恩感谢(1:8-9)
这两节经文所写的,是保罗对哥林多信徒在神前所有的信心。这样的信心,是使徒保罗为哥林多教会感恩的原因,所以本讲义把它列于感恩的话中。
我们若不能为别人在神前有信心──相信神会施恩修理造就他们──我们就必只见别人的弱点,而无法为他谢恩。保罗不但为哥林多人已蒙的恩感谢,也因信神必会坚固他们,在他们的身上继续作工,直到他们“在主耶稣基督的日子无可指责”。他为此而感谢神。保罗这样的信心,最少在后书中得着若干印证。因林后2:5-11;7:8-9,显示哥林多教会中犯罪的人已因他的劝责而忧愁悔改了。
注意:保罗不是信哥林多人,而是信那位“信实的神”。哥林多人当时的表现实在不值得保罗的信任。但保罗却相信那位施恩给他们的神,就是用宝血救赎他们的主,不但拯救他们,也必保守他们,直到见主面的时候。因着这样的信心,保罗为哥林多人感谢神·在此注意:
A·保罗信心的内容(1:8)
8 1. “必……坚固到底”
“坚固”是拯救之后,进一步的恩典。注意:不是坚固一时,乃是“坚固到底”。这坚固到底的意思并非他们受试探,不受各样的肉体软弱之牵累,而是虽然他们会受各样试探,且有诸般软弱失败,但他们终必在经历中认识主的恩典,认识自己的败坏,而在真道上坚固。
2. “无可责备”
此下半节补充说明上文坚固到底的意思:绝非任凭他们犯罪,惭愧地见主,乃是要藉圣灵的感动、工作,环境的拦阻、挫折或打击,又藉真理的引导、教训,开导人的愚蒙,光照人内心的黑暗,使一切属他的人,都毫不自欺地诚心转向他,便在“主耶稣基督的日子无可指责”。
B·保罗信心的根据(1:9)
9 1. 根据神的信实──“神是信实的”
这是保罗对哥林多人信心的根基。圣经中多次对照神的信实与人的软弱。提后2:13说:“我们纵然失信,他仍是可信的,因为他不能背乎自己。”约一1:9:“我们若认自己的罪,神是信实的,是公义的,必要赦免我们的罪,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这就是说,在神那一边是不改变的,永远可信的·我们纵然失信于衪而犯罪跌倒,衪仍是可信的,仍等待著作我们忠实可靠的朋友,随时准备接受我们的悔改。
2. 根据神赐恩之目的──“与他儿子……一同得分”
神选召我们的目的,是要我们与他儿子耶稣基督一同得分。“一同得分”原文是与人合伙之意。koinonian在路5:10译为“伙伴”。英文可译为fellowship, communication, joint participation, intercourse等。eis koinonian有进入神儿子基督的份中的意思。显示我们与基督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神选召我们的目的,是要我们与他儿子成为一伙,有亲密的关系。
第二段 责备(1:10-6:20)
在这一大段里面,保罗曾经责备哥林多教会八件事情。头一件,就是责备他们分争结党。箴6:16-19提到,神所恨恶的有六样,连祂心中所憎恶的共有七样,就是“高傲的眼,撒谎的舌,流无辜人血的手,图谋恶计的心,飞跑行恶的脚,吐谎言的假见证,并弟兄中布散分争的人”。可见自古以来,撒但就在神和百姓中间,作布散分争的工作。撒但对今天教会所用的诡计,也正如牠对哥林多教会所用的一样。利用人的各种软弱,引起分争,使福音的见证被破坏,神的名受羞辱。
一. 责其分争结党(1:10-17)
1·其责备的动机与根据(1:10-11)
责备人必须先有纯正的动机和确实的根据。如果单因为个人的利益,或者没有事实作根据的一些推测,就责备人,这样,那责备人的,自己就该受责备。这两节说出保罗责备哥林多教会的动机和根据。
A·动机(1:10)
10 1. 保罗的第一个动机是因为弟兄的爱
在他要劝勉他们之先,保罗先提出他和哥林多人的关系是“弟兄们”。他为甚么要劝勉哥林多人呢?因为彼此在基督里是“弟兄们”,因为在基督里作弟兄的,应当彼此相爱。主耶稣曾经吩咐门徒:“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你就去趁着只有他和你在一处的时候,指出他的错来……”(太18:15-18)。相爱的最高意义,不止是物质上互相帮助,更是在真道上互相勉励,在属灵的道路上彼此提醒。
2. 保罗劝哥林多人的第二个动机,是为耶稣基督的名
他是为着主的名不被毁谤而劝哥林多人,他不是怕个人工作声誉受亏损,乃是怕主的荣耀受亏损。他不但为基督的名劝哥林多人,也是借着基督的名劝告他们,这跟他在西3:17“无论作什么,或说话,或行事,都要奉主耶稣基督的名……”(参弗5:20)所提的原则相符合。保罗并不是凭“教会创办人”的权威来劝哥林多人,而是靠耶稣基督的名。
借着主耶稣基督的名来劝哥林多人,实际上也就是要哥林多人看重主名的荣耀,为主名的缘故接受保罗的劝告。保罗并没有为哥林多人受死流血,耶稣基督却为他们受死流血。他们不能靠保罗的名得救,却靠耶稣基督的名得救。凭保罗的名,哥林多人不一定要接受他的劝戒,因为哥林多人中间有很多是只佩服彼得或亚波罗的。但是凭耶稣基督的名,哥林多人没有拒绝的理由,因为他们都靠这个名得恩惠,都有责任不使基督的名受毁谤。
3. 保罗劝哥林多人的第三个动机,是为教会的合一
他愿意哥林多人“都说一样的话”。这意思就是说,都高举耶稣基督的名,不要高举什么人的名。初期教会最大的特色,就是同心合意;哥林多教会能够建立起来,也是保罗跟他的同工同心合意工作的结果。但是哥林多教会里面的信徒,竟然彼此分争结党。保罗劝勉他们的动机,就是为叫他们保持合一的心,使福音能够兴旺。
B·根据(1:11)
11 “因为革来氏家里的人,曾对我提起”,保罗在这里提到他怎么知道哥林多教会有分争。他明明告诉哥林多人,是根据革来氏家里的人的报告。为什么保罗明提革来氏家里的人呢?这样是否会引起哥林多人对革来氏家人不满意呢?革来氏,是一个女信徒,她可能因为见到哥林多教会这种光景,所以派人去报告保罗。保罗明提革来氏的名字,是很有智慧的做法,这样可以免去哥林多人彼此的猜疑。因为当时交通和通讯不像现在这样方便,保罗在以弗所,怎样能够知道哥林多教会里面有分争呢?必定是有人向他报告。革来氏既然向保罗报告哥林多教会的事情,她可能是没有卷入分争结党中的少数人之一。保罗提到她的名字,对革来氏不会有很大影响。
另一方面,保罗明提革来氏的名字,也表示革来氏敢为她所说的话负责任。甚至可能保罗这样作是先得到革来氏同意的。这样足证保罗对哥林多人的责备,并不是没有凭据的,乃是有人可以作见证的。
这件事对今天教会工作有两方面的教训:
1. 对传道方面
不要用不很光明的方法,私下侦察信徒或是同工之间的一些是非。有些教会领袖喜欢在信徒面前调查他同工的工作情形。这一类的调查,虽然有些时候好像是需要的,但是应当非常小心的处理。对于所查问的对象之灵性情形,说话行事是否爱主、敬虔、公正无私,事先都应该考虑到,否则就可能给那些教会中的“小人”,有机会搬弄是非,而且引起同工之间彼此猜忌。
2. 对信徒方面
教会信徒不要用匿名信向教会领袖提出甚么控诉,这表示所报告的人不敢为他所说的事负责任。教会领袖也不能凭匿名信采取纪律上的行动(却也不可全然置之不理,应按实际情形,加以适当的留意)。根据主耶稣的教训:看见弟兄有错时,第一步是私下直接去劝戒他;第二步,如果他不听,就另外带两三个人同去,很准确地指出他的错,太18:16说:“句句都可定准”,那就是说,这两三个人都确定对方错了。若再不听的时候,就告诉教会。
所谓“句句都可定准”,也表明那些作见证的人都是敢负责任的,不说模棱两可的话。基督徒是真理的战士,既然我们看见有错误,应该改正,为什么不敢改正我们所要改正的错误?为什么不敢为我们已经确知的错误作见证呢?这是真理战士当然的责任。
关于革来氏家人向保罗报告哥林多教会的分争,跟一般的搬弄是非有何分别?那分别是明显的,因为:
1. 革来氏所报告的是事实,不是捏造的。
2. 她的报告并没有从保罗得到什么好处,倒可能被哥林多人憎厌……。
3. 她的报告单纯是为教会的益处,为主的荣耀,所以不能把她看作是喜欢搬弄是非的人。
2·指出哥林多人的错误(1:12-13)
A·高抬人过于高抬主(1:12)
12 这里保罗指出哥林多人高抬人过于高主的错误。
虽然保罗、亚波罗和矶法都是神的仆人。但是他们过份高抬人的结果,使他们各人拥护他们自己所佩服的人,形成党派。可能有人是因为保罗所传的福音得救,但是另外的人,是因为亚波罗或矶法得到另一方面属灵的益处。于是他们各人自认为与他们所崇拜的那位神仆是一党的;又以他们所崇拜的神仆为夸口,不以基督为夸口;不知不觉就形成教会中各样的党派。但是神给祂的仆人各有不同的恩赐、特长,为使教会的众圣徒从多方面得着造就。虽然从神的仆人得着属灵的恩惠,自然会对他产生一种敬爱的心,这原是对的,但过份的敬爱就变成崇拜,代替了神的地位,这就错了。
可见事奉神的人,多么需要时刻儆醒谨慎,保守向主忠诚的心。像保罗、亚波罗、矶法,虽然都不是自己想要结党,培养自己的势力的人,也都不是要人来崇拜他们。可是那些信徒却自动地崇拜他们,并且以他们的名目互相结党。如果他们中间任何一个人,稍微有一点私心,那必定更容易引起教会表面分争结党的事。
在这里有一点特别要注意的,就是保罗不只是责备那些说我是属保罗的,我是属亚波罗的,我是属矶法的,就是那些说我是属基督的,也一起责备。难道属基督不对么?保罗不是责备他们说“属基督”不对。乃是责备他们那种夸耀自己、轻看别人的观念。他们以为自己是属基督的基督的,成了属基督派,因此就轻看那些说属保罗的,或说属亚波罗的。他们自己说是属基督,就把别人当作不是属基督,以自己说是属基督的就是正统,别人就不是正统,如此分别别人、高抬自己。这种“属基督”派和其它的派别,实际上是一样的,都是一种宗派的思想。使他们分争的,就是这种思想。不是不可以有保罗、亚波罗或矶法;不是不可以有不同的工作负担与恩赐应用;也不是不可以有不同的工作团体;因为不是保罗、亚波罗、或矶法使他们分争结党,而是他们擅自以保罗、亚波罗、矶法,甚至于基督,作为分别彼此的那种心意,使他们分争结党。那种分别心意,才是不该有的。
B·重视洗礼过于福音(1:13)
13 在这里使徒保罗用了三个问题责问他们:
“基督是分开的么?”
这是一句反面的问话,意思是基督只有一个,是没有分开的。基督的身体当然也只有一个,不应该分争结党。这句话强调,我们在基督里是不能分开的。“头”既然不能分开,“身体”当然也不能分开了。基督是分开的么?若不然,为什么哥林多人要彼此分开呢?
“保罗为你们钉了十字架么?”
这句话说明为什么不可高举我们所敬爱的人过于耶稣基督,因为无论我们所敬爱的是谁,都没有为我们钉十字架,只有耶稣基督替我们钉十字架。无论保罗、亚波罗、矶法,都不过是基督的仆人,传扬基督为我们钉十字架的福音而已!但基督却是为我们钉了十字架的救主。
“你们是奉保罗的名受洗么?”
从下文看来,哥林多信徒中,似乎有人把谁为他们施洗,就自认是属谁的,或以那为他们施洗的神仆为夸口。保罗在这里提醒他们,他们不是因保罗的名受洗归入教会,而是因耶稣基督的名受洗归入教会。
教会的领袖有责任常常改正信徒错误的观念。多半信徒只注重到宗教的仪式,而忽略它的真正意义。“你们是奉保罗的名受洗么”,这句话的重点在提醒信徒要紧的是奉谁的名受洗(基督的名),而不是谁为你施洗。如果只注重施洗的人或施洗的仪式,过于可以靠着得救的“名”,那么,他们就是看重洗礼过于福音的本身。这是哥林多人的另一项错误。
3·保罗的表白(1:14-17)
A·表白他为什么没有为许多人施洗(1:14-17上)
14-15 从14节开始,保罗举例说明,他为什么没有为许多人施洗。这样的说明,证明上文保罗责问哥林多人:“你们是奉保罗的名受洗么?”似乎是因为哥林多人中间,有人以自己从甚么人受洗为夸口。保罗在这里明白地表明他的态度。他绝对没有意思在教会里面建立他自己的势力范围,更不要利用替人施洗作为他的夸口。今天的教会,有的信徒也以有名的奋兴家或有名的神仆替他们施洗作为他的夸耀。也有些传道人以自己曾经为某些名人施洗,或是曾为多少数目的人施洗,作为他的夸耀。这实在是一种灵性幼稚的表现。使徒保罗所留给我们的榜样,和这一种态度刚刚相反。他是以没有为很多人施洗而感谢主,也就是他为自己没有甚么可夸耀的记录而感谢主,免得有人以自己是保罗给他施洗的作为夸口,甚至误解施洗的意义,以为谁替他们施洗,就是奉谁的名受洗。
基利司布是保罗到哥林多传道福音的时候,最早的信徒之一(徒18:8),该犹大概就是接待保罗到他家里的哥林多信徒(参罗16:23)。
16-17上 司提反家,意思是指司提反全家。这司提反,绝不是那为主殉道的司提反。他是哥林多教会一位热心的信徒,在保罗写哥林多书的时候,曾经到以弗所,似乎是受教会的委托去侍候保罗的(参林前16:17-18)。
“基督差遣我,原不是为施洗,乃是为传福音”,这句话明显地表示,保罗认为传福音比施洗更要紧。因为传福音是关乎人的永生永死,而施洗只是关乎一种宗教的礼节,虽然也是一种信仰的公开见证,但究竟不是福音的中心,所以不能把施洗与传福音看作同等重要。对保罗来说,这不是他蒙召的特殊使命;按保罗蒙召的托付来说,这只是他附带的工作,不是首要的任务。而这一类的事,保罗认为不必他自己来作。上一节保罗说:“此外给别人施洗没有,我却记不清”,可以证明保罗对给人施洗的态度。他既然只曾给少数人施洗,为什么竟然“记不清”呢?可见保罗对为多少人施洗这件事,并不在意。反之,保罗对信徒的灵性问题、信仰的危机,却是常常记挂在心里(林后11:28-29)。保罗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实际的工作上,对于那些属乎仪文礼节方面的事,却看作是次要的。
保罗这种态度与基督升天前的大使命并没有冲突。基督的使命也是以使万民作门徒为首要。并且保罗不是以为信了主之后,不必受洗,而是认为他自己所受的托付,主要的不是施洗。施洗的工作,可以由许多别人去做,就像主耶稣在世时,也是多半由祂的门徒施洗(约4:1)。
把一个罪人引到主的面前,使他重生得救,比较替一个要加入教会的会友施洗更要紧。今天的教会,看重一年当中有多少人受洗,过于引导多少人真正地归主;只求在工作上有可以报告的数目,不在乎有多少真正得救的灵魂;这实在不是使徒给我们留下的脚一。看重仪式、数目字,过于实际的工作效果,这是今天教会灵性低落的原因。
B·表白他为什么不用智慧的言语(1:17下)
17下 这里所谓不用智慧的言语,就是不用很多可以表现他很有学问的言语。保罗不要故意叫人因为觉得他很有学问,佩服他的讲论,因而信耶稣。他认为这样就使基督的十字架落了空。他要证明,那许多听见他所传的福音而信耶稣基督的,不是因为他的学问,乃是因为十字架福音本身的能力,是基督救赎的果效。
为什么保罗认为如果他用智慧的言语,又用世界的学问传福音,就会叫十字架落了空?因为世界的学问只能把人带到人的面前;只有十字架的福音,才能够把人带到神面前。如果人间的哲理能够拯救人、满足人,十字架的福音就变成多余的了。如果保罗传福音是凭世界的学问,那么,人家所信的是他的学问,不是福音,这样基督的十字架就落空了。
二·责备他们不明白十字架的意义(1:18-2:5)
保罗深知哥林多教会纷争的真正原因,不是甚么教会的制度、组织、仪式的,而是不明白十字架福音的真谛。十字架的本质是使人无可夸口的,它使世界上所有的人,不分任何等级,都站在罪人的地位,接受神的救恩。没有一个人有资格觉得自己比别人更好。所以保罗解决哥林多人纷争的方法,就是叫他们认识十字架的真义。
1. 阐释十字架的道理(1:18-25)
A·十字架的道理是神的大能(1:18)
18 为什么同样的十字架道理,对两种人却有不同的反应?主耶稣在马太11:25,曾经这样祷告说:“父阿,天地的主,我感谢你,因为你将这些事,向聪明通达人就藏起来,向婴孩就显出来!”主耶稣所说的话,虽然跟保罗这里所说的不一样,但所表明的真理和原则却是一样。那些自以为聪明的人,因为把十字架的道理看为是庸俗落后的,结果无法明白十字架救恩的原理,就以它为愚拙,拒绝所传给他们的福音,变成灭亡的人。但十字架的道理对于那些得救的人,却是神的大能。
这下半节有两个重要的字:
1. “得救”不是一种知识,而是一种经历。
2. “大能”不是一种道理,乃是一种能力。
十字架的福音不是一种知识,可以用寻求学问的方法来寻求;也不是一种逻辑,单单凭理性可以领悟的;乃是用信心接受,使它发生效果在你身上。为什么对那些得救的人,十字架的道理却是大能呢?因为他们不是把十字架的道理当作一种理论研究而已,他们是用信心,让十字架救恩发生能力在他们身上。
B·十字架的道理是神的智慧(1:19-21)
19 “智慧”原文sophia,英译本多作wisdom,从1:17-2:13曾多次提及(1:17,19,20,21,22,24,30;2:1,4,5,6,7,13)。在这些经节中,这“智慧”主要的用法有两方面:
1. 指神的智慧。
2.人的智慧。
用在指神的智慧时,是指神为人所成就的救法的奇妙,神按祂自己的旨意定下的救赎计划,不是属世的智慧所能知道的。用在指人的智慧时,实际上就是指属世的哲理,学问和人的聪明方面。例如:1:9“我要灭绝智慧人的智慧……”,1:21“世人凭自己的智慧,既不认识神”……这些“智慧”既是神所要灭绝,不能认识神的,显然就是与神对立,不是属灵的智慧;既不是属灵范围内的智慧,当然就是指属世的智慧-包括敌对神的聪明和学问,以及受属世学问的熏陶所获得的才智。
本节到21的总意,是说明十字架的道理就是神的智慧。
按本节是引用赛29:14。当时犹太国受亚述王的威胁,有些领袖想要请求埃及的帮助,因为他们没有专心信靠神,只想倚靠世人(外邦强国)。他们这样想法,当然是按当时的政治局势,凭他们对时事之精明观察,所设想的“救国之道”。结果连他们所想倚靠的埃及也被亚述所灭,证明人的智慧渺小无益。虽然在人看来,倚靠当时的强国算是一种属世的智慧,但是神借着先知警告祂的百姓,祂要灭绝智慧人的智慧。保罗在此引证这件事情,是要说明:世上的智慧人只能够用普通的常识学问来分析、推断今世的事;结果只能按人所看为有效的途径,设法自救而已。但是人的得救和灭亡,却不是凭人常之理,乃是出乎神的智慧,超凡的能力,当然不是凭人的智慧所能够认识的了。
20 这一节中,保罗用充满挑战的问话,说明这世上有学问的“文士”和智慧人并不能够救人,甚至不能救自己。他们的学问和智慧,很快就显出是无用而愚昧的。他们的生命那样短促,对人类的贡献那么有限,以致世人对他们的学问和贡献,很快就淡忘了。等到神来查究他们的智慧和他们的哲理,究竟能对这个世界有甚么好效果的时候,他们就早已在这个世界消声匿迹了,所以神藉使徒在这里问说:“智慧人在那里?文士在那里……?”当人在那里讥笑十字架道理愚拙的时候,使徒却要提出一些事实来答复人的讥笑。他们既然以十字架为愚拙,那么世人凭自己的方法和聪明,何尝把这世界弄得更好呢?世人的罪恶一天比一天更深重,社会更不安宁,人心更险恶;却又否认十字架福音所指明的事实──是人的罪使这世界败坏。那我们就不得不问:世人凭自己的学问所编制的各种挽救世界的方法,是否发生了效果?人类可以自救的凭据在那里呢?另一方面,尽管世人讥笑十字架为愚拙,但是那些接受十字架福音的人却得了救,生命有了改变。这样,到底是那些讥笑十字架道理的人有智慧呢?还是那些接受十字架道理的有智慧?
21 这节是上文的一个结论,有两点意思:
第一点就是:我们认识神不能凭人的智慧,要凭信心。借着信心才能够得蒙赦罪,得着生命,并领受圣灵的教导,因而认识神和神的作为。
第二点就是:一个人或是自恃而趋向灭亡,或是谦卑接受十架救法而得拯救。
两者比较起来,那一种有智慧呢?当然,是那些信的人有智慧,那些倚靠自己智慧的人倒是愚昧了。这就是上文所说,神叫这世上的智慧变成愚拙的解释。
C·十字架是保罗的信息(1:22-25)
22 从犹太人的历史看,可以知道他们是一个拥有许多神迹的民族。他们的祖宗亚伯拉罕生以撒就是一个极大的神迹。后来雅各家在埃及受逼害,神为他们行了十个大神迹,领他们出埃及。他们在旷野漂流四十年,神为他们使红海的水分开,从天上降下吗哪,击打盘石为他们流出活水,使约但河的水停流,围绕耶利哥使城倒塌,为了争战使日月停留……。所以说“犹太人是要神迹”,实在有很长久的历史背景。“希利尼人是求智慧”,在使徒保罗的时代,希腊人的文化、哲学,都是当时的人所尊重的,所以希利尼人是讲究学问的。徒19章,保罗在推喇奴的学房和当时的人辩论真道,其中大多数是希腊人。
使徒保罗既然生来就是犹太人,又具备当代希腊人所尊重学问,可是他既不强调神迹,也不强调学问,两样都不“表演”,只高举耶稣基督。
23 “我们却是传……”,虽然犹太人求神迹,希利尼人求智慧,我们还是要传钉十字架的基督。保罗并不因为犹太人要神迹就高举神迹,希腊人要智慧就高举智慧。保罗既然能够行神迹,又能够讲学问,但是他还是要高举十字架的耶稣基督。可见保罗必然认为,高举钉十字架的基督,比要神迹、求学问更为优胜。因为基督的十字架就是神最大的神迹。神道成肉身、为人受死、复活升天,还有什么比这更大的神迹呢?基督也是神智慧的代表。因为“所积蓄的一切智能知识,都在祂里面藏着”(西2:3)。有了基督,就有了神迹,也就有了智慧;而且不是叫人败亡的智慧,乃是叫人认识神的智慧;不是只满足人好奇心的神迹,乃是叫人从罪恶和死亡中活过来的神迹。
“在犹太人为绊脚石,在外邦人为愚拙”,犹太人以他们的祖宗许多超然神奇的经历作为夸耀,而轻看拿撒勒人的耶稣,拒绝了十字架的福音。希利尼人却以他们的学问为夸耀,而轻看十字架的福音,他们所夸耀的虽然不一样,但拒绝十字架的福音却是一样。人可以因骄傲的原因可能各有不同,但结果都是一样,就是拒绝福音,自取灭亡。所以十字架的基督成为他们的“绊脚石”。
24 “那蒙召的”,与本章第2节所说“在基督耶稣里成圣,蒙召作圣徒”意思相同。这一节可看出蒙召的与没有蒙召的分别。没有蒙召的,有犹太人与希利尼人的分别,有要神迹和求智慧的分别;但蒙召的,并不分犹太人或希利尼人;没有蒙召的以十字架的道理为愚拙;蒙召的却以十字架的道理就是神的力能力、神的智慧。
“神的愚拙”,这不是说神真的愚拙,而是一种比较的讲法,全节不能分开来看。使徒的意思是:纵然十字架的道理是神的愚拙,这愚拙还是强于人的智慧。纵然基督钉十字架被看为是神的软羽,这软羽还胜过人的强壮。因为这被人看为愚拙的十字架,却能把人从灭亡里面拯救出来,被人看为软弱的基督,却胜过了掌死权的魔鬼。
2·说明神拣选之恩的奇妙(1:26-31)
26 这里指出,哥林多信徒中间,按肉身说,有智慧、有能力、有尊贵的不多。这“不多”可以按神来看,也可以按人来看。按人来看,他们与世上许多有智慧、有能力、有尊贵的人比较起来,实在是少数中的少数。福音的向外扩展,并不是先从有地位、有权势、有学问的人开始。主耶稣在世上的时候,所选召的门徒多半是贫穷的人;使徒们向外传福音,也是以普通老百姓为主要对象。以哥林多教会来说,保罗到哥林多传福音的时候,要自己织帐棚来维持生活。在头一批信主的哥林多人中间,恐怕最有地位的不过是管会堂的基利司布一家(徒18:8)。后来保罗在哥林多受犹太人控告,并没有一个有地位的信徒替保罗争辩,还是神自己感动方伯迦流,不听犹太人的指控,把那些控告保罗的人撵出会堂。这些人因为告不到保罗,便揪住管会堂的所提尼,在堂前打他(徒18:12-17)。可见哥林多教会里面有权力、有尊贵的人实在不多。其实不论那一个时代,真教会在世界上都是属于少数的一群,如果我们要凭世界的智慧、能力、地位来夸口,就是跟世人比较,也远不如他们。
另一方面,这“不多”可以按神来看。纵然哥林多人实在是大有学问、能力、地位,在神的眼光看起来也是微乎其微,算不得甚么。上文保罗称赞哥林多人凡事富足,口才智慧都全备(5节),这是根据神的恩赐说的(7节)。可惜哥林多人有一点恩赐,就以他们的知识学问为夸耀。其实他们如果要凭学问知识夸耀,不要说在神面前无可骄傲,就是跟使徒保罗来比较,也没有甚么可夸的。
所以本节保罗是从反面提醒哥林多人:他们无论从那方面看,都不算很有智慧、能力与尊贵,所以他们也用不着轻看别人,夸耀自己。
27-28 这两节中,保罗是从正面讲到神拣选之恩的奇妙,与上节互相补充。上一节已经暗示哥林多人,如果要凭肉体夸耀他们的智慧、能力、尊贵,就跟那些不认识十字架道理的人一样愚昧。这两节指明,神所拣选的正是愚拙的、软弱的、卑贱的、被人厌弃的、以及无有的。哥林多人既然是被神拣选,那么,他们也是属于世上愚拙、软弱、卑贱的那一等人了。
“拣选”是含有属于好的才被选上的意思。因为普通人的观念,无论选东西或选人,都是选自己认为是好的。哥林多人可能有一种错误的观念,以为他们既然被神选上,当然因为他们有智慧、有能力、有尊贵、比别人强。使徒要改正他们这种错误。神拣选的恩典,并不因为他们比别人强,倒是因为他们是属于愚拙、软弱、无有的那一等人。
29 这一节说明神为甚么要拣选世上愚拙的、软弱的,就是要使一切有血气的,在神面前一个也不能自夸。上文27,28节已经有这个意思:神拣选愚拙的,叫有智慧的羞愧。有智慧的人似乎条件较有利,可以被神选上;但是他却因为有智慧而自高自大,蔑视十字架的救恩,因此反而被神弃绝。那些愚拙的,倒因为接受神的救恩得救。结果有智慧的反而比不上愚拙的,而觉得羞愧。本节把世上愚拙的、有智慧的、软弱的、强壮的等等……,都合并起来讲,称为“一切有血气的”。愚拙的蒙神拣选,没有可夸;智慧的不蒙拣选,也没有可夸;软弱的蒙神拣选,没有可夸;强壮的不蒙拣选,也没有可夸。所以一切有血气的在神面前,一个也不能自夸。
本节解明了为甚么神拣选愚拙、软弱、无有的,因为一切有血气的本来就都是愚拙、软弱、无有的。他们之所以有愚拙与智慧、软弱与强壮、无有与有等的分别,其实只是他们自以为有智慧,自以为强壮,自以为有而已!在神面前,最有智慧的人还是算愚拙,最刚强的人还是算软弱。世人在神跟前,全都是愚拙的。
30-31 这两节的原理和以弗所2:8,9的原理一样。保罗用十字架救恩的基本原则,作为这个小段的结论。从这两节我们可以看见,十字架救恩有四项重要的原则:
1. 得救是根据在基督里的地位,不是根据人在世界上的成就,或人本身的品德。
2. 得救是本乎神。所谓本乎神,就是由于神、根据神……这和弗2:8所说的:“本乎恩……乃是神所赐”的意思是一样的。
3. 是因神使耶稣基督成为我们的智慧、公义、圣洁、救赎。神不是改变或者补救人的智慧、人的公义、人的圣洁、和人的救法,乃是把人的这一切都放在一边,让基督的智慧、公义、圣洁、救赎取代人所有的。
4. 使一切人只能指主夸口。这是十字架救恩的目的,叫人不敢以自己的任何长处为夸口,专一以耶稣基督为夸口。既然所有的人都以基督为智慧、公义、圣洁、救赎,我们就都不能向别人夸口,只能夸耶稣基督。
这个小结,把哥林多人纷争结党的根本原因指出来。这也是解决他们彼此分门别类最有效的方法。他们所以不能彼此相合,就是他们都以自己所崇拜的人为夸耀。如果他们都晓得专以基督为夸口,就自然会彼此相合了。――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基督教阿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