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返回本书目录

 

使徒行传第四章

 

使徒行传4122

本段经文的故事仍围绕着那个得医治的人。我们最初看见奉主名所行的神迹。然后听见彼得对聚在所罗门廊下的以色列人所作的一番解释。如今我们看到较少的一群人,但在某方面说,也是较醒目,而且非常有趣的一群人。彼得和约翰正在所罗门廊下教导百姓时,忽然被捉拿,并且被押了一夜。那些人似乎在所罗门廊下,迅速成立了一个临时公会,判决捉拿使徒。换句话说,那是在圣殿的美门之外。他们就是在美门外面看见那瘸腿的人,他得了医治之后就拉住彼得和约翰,满口赞美感谢;有一群人目睹此景,就聚在廊下,彼得就特别针对那些以色列人说话。现在他的话突然被打断了。这是基督教会在新时代里使徒的信息第一次公然遭到反对。让我们来一一探讨这公会,注意它的程序,以及其中具有永恒价值的功课。

虽然此处未明白指出审判使徒彼得和约翰的法庭就是公会,但根据路加在本章开头的用字,可以肯定这一点。使徒是被“祭司们和守殿官”所逮捕。这句子颇富意义,指明了一个事实,就是当时希伯来人对于冒犯圣殿的人仍然握有生杀大权。他们虽然受罗马政府管辖,没有权柄对任何罪犯判以死刑,但仍被许可置死任何亵渎圣殿的人。守殿官即是所谓宗教警察的头子,负责监管圣殿,防止任何人侵犯圣殿的神圣。“祭司们和守殿官,并撒都该人忽然来了。”显然是祭司在撒都该人的耸动下向守殿官报告,导致这次的捉拿行动。

5节对公会有更详细的描述,“第二天,官府,长老,和文士,在耶路撒冷聚会。”那就是古代公会的组成情形:官府,即是祭司和官长;长老,是以色列主要家族的首领;文士,是百姓的教师和解释律法者。公会由七十一位会员组成,其中二十三人可以构成法定人数,审理前面提到诸如破坏圣殿的圣洁这一类的案子。因此,到目前为止,这些人是按着律法聚集。

他们这次对待门徒的方法,与从前对待耶稣的方法迥然不同。这回他们等到天亮才开始审问。这才合乎他们的律法程序。从前他们对待耶稣所用的方法则是不合法的。此处提到几个名字:大祭司亚那,他已被罗马人免职,但仍受到以色列人尊崇;该亚法,是罗马所任命的祭司;另外有两位知名之士,约翰和亚力山大。“并大祭司的亲族都在那里。”当时撒都该人的思潮代表贵族的宗教思想,法利赛人思想则较平民化。所以耶路撒冷的贵冑富豪都属于撒都该派。

当时,在公会聚集的这群人是一个很特殊的组合,汇集了社会上富有的撒都该人官长,以及耶路撒冷的宗教思潮。这实在是一幅令人瞩目的画面。衣裳鲜明的审判官和尊贵的人坐成半圆形,主审官坐在中间,也许四周还围绕着一些学律法的学生,正全神贯注聆听每一案件,以熟悉律法的程序。

但我们应当特别注意那些人的心理态度。前面已提过,他们都是撒都该人。显然当大早晨撒都该人为了某种目的,几乎倾巢而出。大祭司是撒都该人,他的朋友亲戚自然也是。另外还有尊贵的人;从本章开头的话我们又看到,这次的逮捕是由撒都该人一手促成的。

撒都该人到底是甚么?有三件关于他们的事,我们必须铭记于心,其中一件特别重要。撒都该人拒绝超自然的事;他们强调人类的自由意志;并鄙视法利赛人所教导的传统。我们当记住的最重要一点是,他们在宗教上属于理性主义。毫无疑问的,他们很虔诚,因为他们相信神,遵行摩西的律法,但他们拒绝任何神奇的事。使徒行传另一处曾形容他们,既不相信天使和灵,也不相信复活。他们将希伯来的制度转变成一种伦理系统。他们对神的信仰与法利赛人的信仰不同。他们拒绝相信复活,并嘲笑有关天使存在的说法,弃绝“灵”的观念。这是当天早上公会里的人所持的心理态度。如今对基督教会的反对已由法利赛人转移到撒都该人。基督在世时,主要反对祂的人是法利赛人,圣经很少说到撒都该人对祂的反对。只是有时看到他们与法利赛人起冲突。耶稣钉十字架之后,法利赛人的激烈反对即告结束。使徒行传里几乎难以一见法利赛人的踪影。事实上,可以看见他们对基督教反而变得友善起来。稍后记载,一位法利赛人曾两度扬声为一些基督徒传道人辩护。而整本使徒行传所揭明的基督教会所受之反对,具有一种新的启示。反对是从另一个不同的中心而来。这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基督教会中心真理的印象。这整个观念是属灵的,因此必然会与属物质的冲突。耶路撒冷那些听见使徒说话的人,所得的最深印象是,使徒们是如此坚决相信不可见的事物。他们也相信天使,甚至不久之后他们还宣称,天使打开了狱门,使他们得释放。他们所宣告的重心在,他们是与神的灵同工。他们宣告的中心事实是耶稣已从死里复活,并且永远活着。对于寻常人的眼目而言,天使是看不见的;人也无法察觉圣灵的来去行踪;但使徒们却绝对相信这些看不见的事确实存在,而且言之凿凿。

于是,冲突是无可避免了。撒都该主义与基督教会誓不两立。留意路加的记载,撒都该人“因他们教训百姓,本着耶稣,传说死人复活,就很烦恼”。不单单因他们传讲主已从死里复活,并且他们还宣讲复活的事。这就是当时法庭里的气氛,以及审判官的心情。

现在来看看站在法庭中央的两人──彼得和约翰。我们已提过这两人性情上的差异,以及工作上的亲密合伙关系。彼得实事求是,是行动者;约翰喜爱幻想,是诗人。他们如今一同站在众人面前接受审讯。

另外还有第三者也在场,“又看见那治好了的人,和他们一同站着。”我们不知道,他是否也被押了一夜。如果没有,他可能一直等在那里到天亮,他要等到这两个使他痊愈的人得释放为止。如今他与他们一同站在那里。

再仔细观察彼得和约翰,他们有一种人眼无法识透的东西。他们“被圣灵充满”意思是,他们有着清晰的异象,绝对的把握,强烈的感情,以及锐不可当的勇气。我们若乍见这情景,看见围绕他们的那群显赫人士,注意到他们所面对的是撒都该人冷静而敏锐的哲学,可能会起疑心,这两位渔夫如何有胆识应对?但我们毋须挂虑,因为他们被圣灵充满,以无比的勇气站在众人中间。

他们给公会留下甚么印象?让我们往后跳一段,因为一直到审问之后,圣经才提到他们给公会的印象,我们不妨在这里先提出来。这印象是,“他们是跟过耶稣的。”被圣灵充满的人都会给人这种印象,那是圣灵所造成的印象。若有人告诉我,他在某一时刻从神领受了某种恩赐,但他给我的印象却与耶稣的心相违背,我就知道他未被圣灵充满。那些人看出他们是“没有学问”的人,如果换成“鄙俗的人”可能更佳。彼得和约翰是升斗小民,鄙俗平凡,未受多少教育。但他们有勇气,敢放胆谈论。有一次,耶稣在一群知识分子中间讲道;他们说,“这个人没有学过,怎么明白书呢?”在彼得和约翰的事例里,又出现同样的困惑。“认明他们是跟过耶稣的。”注意那些人所犯的错误。那是从他们的哲学所推演的结果。他们用过去式的时态说到,使徒们是跟过耶稣的。真相如何?基督仍然活在他们里面,透过他们说话;那些人所看见的是他们夫子遗留下来的痕迹,却未看见那是永活的基督显现的结果。

接着来探讨审问的过程。他们的挑战包括四件事。庭上首先问,“你们用甚么能力,奉谁的名,作这事呢?”也许有人会以为,被控告的一定马上扬声质问,你们所谓的“这事”指的甚么?但使徒没有如此作,因为“这事”的意思很明显。那个得医治的人就站在那里;他们提出“这事”两字时,已间接承认他们正面对一件难以解释的事。他们的问题,显明他们承认有奇事发生。我们必须从此处着手。撒都该人无法逃避这事实。每个人都认识这瘸腿的人,因为四十多年来他一直躺在美门旁等候赒济。如今他站在公会面前,脸上闪耀着喜乐的光彩,与那两位医治他的人并肩而立。他们无法否认眼前的事实。问题在,这是如何发生的?他们现在企图将这超自然的证据,解释成一种哲学上的理论。这是基督教会的敌对者最喜用的伎俩。

“你们用甚么能力,”是指你们使用甚么力量使这人行走?“奉谁的名,”是一个极技巧的问题。它完全否定了使徒在所罗门廊下所提出的观点。彼得在那里清楚宣告,他是奉拿撒勒人耶稣的名医治那人。但他们毫不考虑这一说法。他们还是问,“你们用甚么能力,奉谁的名,作这事呢?”

申命记对这一故事有极佳的启示可帮助我们明白得更清楚。第13章有一段对官长的指示,特别提到可能发生在他们历史上的事。我们不妨读几句,“你们中间若有先知,或是作梦的起来”──恰恰描述了站在公会前的这两个人──“向你显个神迹奇事,”如果那神迹是要引你远离耶和华去拜别的神,你就不可听他,那人也必须被除掉。第14节说,“你就要探听,查究,细细的访问,果然是真,准有这可憎恶的事行在你们中间”──那么就要严加惩罚。公会的人此刻就是在遵行古代神给百姓的指示。他们面前站着两个人,一个是先知,一个是作梦的,并肩站着。这两人显然行了一件神迹;根据古代的指示,官长有责任对他们作一番询问,调查。耶和华已经明言,对企图引诱百姓远离耶和华去敬拜别神的人,必须处之死刑。如此可以看出来公会的人所提的问题是如何诡诈,别具用心。

彼得的回答也显示了一个特殊的方法,他准确地答复了他们的挑战里所隐含的一切意图。“倘若今日,因为在残疾人身上所行的善事查问我们。”注意这话里含着一层意思:你们的反对实在不值得。你们竟然为了一个使残疾人得医治的善举而查问我们。他们又一次探询使徒的能力来源,和使徒是奉谁的名行事。彼得给了他们详细的答复,只是次序颠倒过来。他先回答是奉谁的名,再宣告能力的来源。“是因你们所钉十字架……拿撒勒人耶稣的名。”彼得不愿意他们有任何曲解。不单单是弥赛亚,不单单是耶稣,他特别强调他们所想要的那名拿撒勒人耶稣,你们所钉十字架的那人。这就是那名。他立刻接下去解释能力的来源,“神叫祂从死里复活的。”是祂复活的大能使这人得医治,而这复活正是你们所极力否认的。彼得重申了他在所罗门廊下所宣告的复活事实。

请特别留心彼得如何结束他的申辩。申命记指示,若有人行神迹奇事,是要叫人远离耶和华,那人就当被处死。彼得说,“祂是你们匠人所弃的石头,已成了房角的头块石头。除祂以外,别无拯救,因为在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他用这几句引自诗篇118篇的话,来否认他是引领人远离耶和华的;他宣告说,他的行动正符合了古代经文所预告的,他在所罗门廊下所传达的信息所默示的正是如此。

接下去是会商。犯人被饬退出;从这里看出公会是何等足智多谋。首先我们看到,他们发现了彼得、约翰与耶稣的关系,肯定他们行了神迹,以及他们下定决心绝不否认所行的神迹。你能想象任何法庭敢威吓一个圣灵充满的人吗?但既然他们的哲学中很本否定圣灵的同在,如此作在他们而言就是理所当然的。如果一个人受到代表整个文化势力的法庭威吓,他就只有屈服一途了;但一个被圣灵充满的人,他足以向整个团体挑战,并且最终必获胜。

他们商量之后,又叫使徒回来,恐吓他们不可再奉耶稣的名教训人。彼得立刻将他们对他的判决反掷回去,他以一个永恒的原则反质问他们。“合理不合理?”这是他的问题。停止一切诡辩和心机吧!只要问,这样合理不合理?如果合理,我就接受你们的威吓。

这第一次反对使徒的事件,显明了历代以来对基督教的反对之本质,同时也启示了教会得力的秘诀。对基督教会的反对一向是根据撒都该主义,植恨于理性主义,而且总是物质主义哲学的结果。雅各曾用锐利、灼人的字句来描述属世的智慧,和人的智慧,将其与属天的智慧相对照。他提到这世上的智慧是“灵地的,属情欲的,属鬼魔的”。这种智慧只看见地上的事;它的一切欲望都是属情欲的;它的选择是在恶魔的控制之下。这种生活上理性的概念与基督教会为敌,它是最狡猾的敌人,也是最可怕的。属灵上不同的观念不会伤害基督教会,真正具伤害力的是物质思想,它广泛存在于现今的世代,只想要从石头变出饼来。它对各处的人说,让我们吃喝享乐吧,因为明天我们就要灭亡了。这就是敌对基督教会的势力;它是撒都该式的哲学。

这个故事也教导我们,反对基督教会通常就是反对在世上行善事。基督的整个事工就是医治,帮助,拯救。时候已经到了,教会不可再将忽略神旨意、屡次犯错的责任推到基督身上。教会在世上的职责,不是讨论神学理论,沉缅于深思默想中,或建立某些哲学;教会的职责是寻找、拯救失丧的人。出去寻找那些躺在美门口,无法敬拜的人;帮助他们重新站立起来,一同敬拜神。

最后,基督教的反对者常常是闭目不顾那些明显的证据。撒都该人哪,那得医治的人不正站在你面前吗?为甚么还浪费时间作其它解释?为何不让这一类事继续下去呢?历世历代以来,这种得医治的人不计其数。今天,世界各地都有得医治的人。他站在这里,他向这伟大的真理降服多少,他心理,灵里,身体得的医治就有多少。

另一方面,这故事也启示了教会得力的秘诀。属灵的实际可以从眼见的、物质的结果彰显出来。教会若不医治人,再建造人,她就无法证明自己是属基督的。“又看见那治好了的人,和他们一同站着,就无话可驳。”基督教面对诽谤,最有力,最无法驳倒的回答,就是一个治好了的人。

“勇气”基本上是属灵的,它所产生的结果可以为它作证。这一类的结果,可以产生勇气。我们面对今日物质主义的横行,是否有些胆怯?明智之人都不会否认,这是一个物质主义的世代。教会是否因而惧怕?我们是否费尽苦心去重组一切以迎合这个属物质的世代?若是这样,原因在我们缺乏得医治的人。我盼望每次讲道时,都能像当日彼得、约翰那样,身旁站着那得医治的人。这些得医治、重生的人,脸上闪耀着非属这世界的荣光;他们可以带给讲道的人无比的勇气。我们若要带着目标和勇气去面对这物质主义的世代,就必须有这一类的证据。

最后,物质对抗属灵的最终结局,必然是物质遭到毁灭。纽约第五街长老会的牧师贺尔(John Hall)曾作一个比方。他说,“有一条蛇缠住一支金属锉刀,想要将其咬坏。一开始,牠似乎占了上风,但是不久之后,血迹渗了出来,牠发现与其说牠在啃噬这个锉刀,倒不如说是锉刀在毁坏牠的牙齿。”

如果基督教会正逐渐物质化,那么求神怜悯我们和这世界。基督徒必须被圣灵充满,知道那独一真神的大能,并借着这能力将世人解救出来,如此才能向这世界夸胜。

使徒行传42331

本段经文记载因那瘸子在美门外得医治而引起的反对,其最后一幕。这里的气氛为之一变,和前面所看到的判然不同。本段开头即宣告,“二人既被释放,就到会友那里去。”我们可以想见,原先彼得和约翰,甚至那瘸腿之人所面临的严厉冷酷的气氛如今已成过去。“会友”可能指那一群使徒和整个教会。不久前我们看见使徒站在撒都该人中间,被撒都该的气氛所环绕;如今他们站在会友当中,被属灵的气氛所环绕。

从撒都该人对付使徒的情形,可以发现他们的反对基本上是根据撒都该人对生命的观念,那是纯粹物质化的。使徒站在那种哲学所造成的敌对、批判气氛中,一再强调耶稣复活的事上。如今我们看见,他们站在全然不同的气氛中。这一群会友在他们入狱期间,整夜为他们祷告;很可能会友心中也为他们担忧不已。彼得和约翰就将事情经过一一道来。这次的反对行动是非常积极、经过慎思熟虑的。百姓的官长已采取了头一个行动,就是捉拿并审判使徒,警告他们不可再奉耶稣的名讲论教训人。

从表面上看来,这次撒都该人的敌对手段并不激烈,但使徒心中很明白,他们是坚决反对使徒传讲复活的事。围绕着彼得约翰的一班使徒听了整个经过之后,也意识到敌人日益增加的敌意,以及所处环境的危险。他们所宣讲、所倚靠的那一位,已经被钉十字架了。他们现在看清十字架更广的意义──从下面我们将研讨他们的祷词中,可证明这一点。然而,他们看见钉十字架的事实对整个人类的意义。耶稣被钉十字架,是因为祂向一个属物质的世代宣讲属灵的见证。因为祂肯定属灵的重要性,不断呼吁人离开尘世归向神,所以最后人只好钉祂十字架,企图藉此举来止息祂的声音。使徒的信息就是讲论祂的复活,祂的得胜。他们知道这样讲道会带来何等后果。他们知道敌对的势力已经被激起,正日益壮大;但是正如从前他们无法止息那伟大夫子的声音,今日他们也无法止息这些重复祂说过的话、宣告祂复活事实的声音。

本段最后一句话,表明撒都该人对使徒的反对,所造成的最终结果。“他们……放胆讲论神的道。”他们像彼得、约翰一样,继续放胆讲道。彼得、约翰曾在公会面前,毫无犹豫,绝不畏缩地宣告复活的真理。大祭司和撒都该人“见彼得和约翰的胆子,又看出他们原是没有学问的小民,就希奇,认明他们是跟过耶稣的。”于是他们恐吓使徒。这些恫吓的话不是出于粗鄙的老百姓,而是出于教养良好的长者;不是一时冲动脱口而出的,而是由冷静、狡猾、老谋深算的仇敌所发出的。他们对使徒恐吓一番,就放他们回去了。使徒回到会友那里,他们心中非常清楚仇敌逐渐显明出来的敌意。他们知道前面的光景,但结果是,“他们放胆讲论神的道。”

我们要试看来发现这种胆量的秘诀。这是整本使徒行传中最有兴趣的一部分。“放胆”一词暗示着一种清楚、大胆的言论;清楚宣告某些确定的真理,所以其意义不致被误解;那是坦白的,几乎挑战性质的宣告,足以唤起人的注意,使人不得不侧耳而听。这种放胆无畏的精神,贯穿了整个使徒的教导。其中毫无任何迟疑,畏缩。先知和使徒总是说:事情是如此这般,这是主说的。这个最初的表现吸引了我们的注意;让我们看看其中的秘诀。

广泛而论,这班使徒的胆量是从祷告而来。这就是整段经文所叙述的。这些人祷告,然后得蒙回答。他们听了彼得和约翰所述说的经过,其中一人说出了众人的心声──因为他们都是同心合意的──,大家一齐高声祷告,于是回答来了,一点也不耽搁,聚会的地方震动,他们就被圣灵充满,放胆讲论神的道。我们要特别留意这番祷告的性质,以及所得到的回答之性质。

首先看祷告本身。请注意两件事:

1·促成他们祷告的那个信念;
2·他们所表达的愿望,因为它揭示了祷告者的态度。

关于他们对神的信念,可从三方面显明出来:他们所用的称呼,他们对于古代经文的说法,以及他们对基督钉十字架一事所说的话。

这个祷告是以“主阿”开头。“主”一词在新约中非常罕见。它不是我们通常译成“主”的那个字。这个“主”可以译成“君王”,指绝对的统治者,和最高的管辖权。稍后,他们在这个祷告中又使用了其它较常用的称呼,但一开头使用的这个称呼,显示他们对神的态度,以及对神的信念。首先显明他们相信神的主权,他们用接下去的话来说明这个称呼,“你是造天、地、海,和其中万物的。”他们用身边的事物,就是撒都该人所说的物质世界来作说明。撒都该人否认一切可见的、明显的事物之外的世界存在;他们只承认天,地,海的存在。如今这些人说,“主阿,你是造天、地、海的。”显然,对他们而言,神不只是这些而已。这句祷词后面,隐含着他们对神的信念。祷告通常由此开始。人除非有这种信念,相信神超过他所见、所感觉到的一切,否则他无法祷告。因此,这样的祷告最后必产生胆量,因为他们相信神绝对的主权。

接下去可以看见另一个信念。“你曾借着圣灵,托你仆人我们祖宗大卫的口说:外邦为甚么争闹,万民为甚么谋算虚妄的事?世上的君王一齐起来,臣宰也聚集,要敌挡主,并主的受膏者。”

这段经文是引自诗篇2篇,所有犹太的解经家都承认,这篇诗具有弥赛亚的价值。很可能那是大卫在当时情况下写的,但它有更广的应用和更深的意义。他们将这篇诗的写成归之于大卫,圣灵,和神的预知。他们对神的信念,不只限于祂的主权,也包括祂的智慧。他们相信,大卫唱出这篇诗时,他唱出的内容有更丰富的意义,是他所未想到的。作诗者的后面,是圣灵;在那预知人类事务的智能后面,是神自己。

另外他们还表明了一个信念,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个信念更奇妙,更充满安慰和帮助。“希律和本丢彼拉多,外邦人和以色列民,果然在这城里聚集,要攻打你所膏的圣仆耶稣。”请注意这里如何描述那些“攻打你所膏的圣仆耶稣”的势力。希律,代表希伯来的权威;本丢彼拉多,代表罗马的权柄;外邦人,就是约外之民;以色列民,乃立约之民。这些人都“聚集”,要攻击耶稣。这是事实;但这里的祷告并非如此说。他们说,“要成就你手和你意旨所豫定必有的事。”这是他们有关神的最后一个信念。他们不仅相信祂的主权,祂的智慧,也相信祂在人类事务上,实际、确切地在管理、掌权。

这些是他们对神的观念。祂造天、地、海;因此祂先于他们,大于他们。祂借着许多世纪以前一个人的诗歌,预告了将来的事;因此祂是满有智慧的。但更重要的,祂控制着人类的历史。这些在楼上房间祷告的人,回头从前耶稣在耶路撒冷被捉拿的那一段可悲,慌乱,恐怖的日子;祂双手被捆绑,在希律和彼拉多中间被送来送去,而外邦国家和选民也联合起来要置死祂;但他们在祷告中,对那些人的谋杀恶行只字未提。他们超越过那些聚集的人,看见了更高之处,有一宝座,是神正在管理,促成这一切事。

彼得在五旬节的讲道中,也说出类似的思想;他将这两件事紧紧连在一起──“祂既按着神的定旨先见,被交与人,你们就借着无法之人的手,把祂钉在十字架上杀了。”在如今的祷告中,他们只认出神的管理全局。他们相信:神的主权,神的智慧,神实际的管理;这些对神的信念,激起他们祷告的心。

他们对耶稣的信念也表达得很清楚。首先,他们相信耶稣的无罪。“圣仆耶稣。”他们曾两次重复这一词。他们相信耶稣就是弥赛亚。他们引用了诗篇2篇来指“子”,然后又说到耶稣,“你所膏的。”他们相信借着十字架,祂已完成了神的旨意,因为他们提到希律,彼拉多,外邦人,和选民所作的事时,是以得胜而非失败的口气来论及十字架。

这里的“成就”一词,有特别的用意。彼得和约翰都曾去过变像山。他们在那里听到耶稣与摩西、以利亚谈论“耶稣去世的事,就是祂将要成就的事”。这些人明白,虽然祂要通过死亡这样的悲剧,但祂要成就一个特定的旨意。

这些人对耶稣的信念是,相信祂的无罪,祂弥赛亚的身分,以及祂通过死成就了神的旨意。

接下去我们来看看他们所表达的愿望。首先注意,他们已意识到环境的危险。他们第一个祈求是,“他们恐吓我们,现在求主鉴察。”他们对神的信念是,相信祂的主权,祂是全能的,祂管理着人的事,可以使人的愤怒转变为对祂的赞美。他们知道外面的恐吓,他们惟一能作的,就是向神诉说。“求主鉴察。”他们未求恐吓停止,或者求恐吓无法付诸实现。他们没有求神使他们躲避迫害和死亡。他们未提出任何要求。他们只求祂鉴察他们所受的恐吓,接着他们立刻祈求,“一面叫你仆人大放胆量,讲你的道,一面伸出你的手来医治疾病。”因此,他们所求的是继续得到能力,虽然那能力正是引起敌意的主因。在美门外,他们也曾放胆讲道,神也伸出祂的手医治了那人;而接着的一切反对都是这些事实造成的后果。如今他们祷告:求神使我们不顾一切,继续作那些导致别人对我们施加恐吓的事。他们曾受恐吓,不可奉主的名讲道。但他们置之不理。彼得对公会说,“听从人,不听从神,这在神面前合理不合理,你们自己酌量罢。”如今在密室,这一群勇士来到他们所信的神面前,他们不求别的,只求他们能继续放胆讲道,以及祂伸手医治疾病。

这祷告里还有另一部分,揭露了他们心中最深的愿望:“使神迹奇事,因着你圣仆耶稣基督的名行出来。”有如此信念的人,通常会有如此的愿望。认识这样一位神和这样一位耶稣的人,通常会有一个崇高的愿望──不是逃避受苦,不是躲开传福音所必受的逼迫患难──而是祂的名因永远的得胜而被证实,得着荣耀,好叫他们能放胆讲道。

这些祷告的勇士给我们最深的印象是,他们不断地祷告。我们常常会误用“不断”一词。有人以为,“不断”的意思就是同一件事昨天说了,今天再说,一直说下去。不断的祷告可以使一个人否定他昨天所说的,因为他发现他昨天说的错了。“不断”必须有一个原则。由于这些人被一个原则所管理,所以他们能刚强不畏缩。另一方面,他们也谨慎小心。事实上,他们清楚知道四伏的危机,因此他们祈求从神来的资源。但他们有超乎常人的勇气,他们一点也不畏缩退后。他们心中惟一的愿望是勇往直前;他们惟一担心的是因惧怕而跌倒。

祷告所得的回答立刻就来了。先是一个兆头:“聚会的地方震动。”那是他们对神的信念所产生之响应。作为宇宙的治理者,祂将祂的大能放在这间房子上,它就震动起来。不要因现今世代没有这一类的神迹而感到焦虑。物质的神迹通常是一个记号,表明当时在属灵上的迟钝。古代一切物质的神迹都是必要的,目的在导引出更高的属灵神迹。主对祂的门徒说,“我所作的事,信我的人也要作,并且要作比这更大的事;因为我往父那里去。”读上下文,会发现“更大的事”是指属灵的神迹。但对这些人,神先给他们一个物质的神迹,然后他们就被圣灵充满。

有些人将这事件比作新的五旬节。这是错误的。没有新的五旬节。五旬节只有一次,出现了就存到永远。五旬节时代乃是恩典的时代。如今是五旬节时代,圣灵降在楼上的房间。这时代方露出曙光。这不是新的五旬节,而是重新领受新的能力,新的充满。用新约中一个关于圣灵活动的简单公式,可以帮助我们理智上的思考:一次洗礼,多次充满,不断膏抹。这是新约的用语。这次是一个新的充满,重新得着能力。我相信这新的充满是要防止他们惧怕。康明(Elder Cumming)在他的书《永远的灵》(Eternal Spirit)中,极清楚地划分了新约中“充满圣灵”和“被圣灵充满”两句话的区别。有些充满圣灵的人可能为了特别的事奉,或摆在前面的工作而被圣灵充满。这些人有新的认识,重新实际经历圣灵的同在和能力;结果他们出去时,就大有胆量宣讲神的话语。

本讲教导我们,我们若要为复活的基督作见证,并且大有胆量和勇气,就需要对神和祂儿子有正确的信念,不断领受圣灵浇灌的能力。我们必须倚靠的神,是统辖一切,大有智慧,实际在管理的神。我们必须亲近的基督,是无罪的,受膏的,被命定的弥赛亚,祂通过死,成就了神的旨意。我们降服基督多少,在祷告里仰望神多少,圣灵就充满我们多少,使我们可以放胆传福音;一个这样相信并被圣灵充满的教会,必然会成就非凡的事。

使徒行传43237

我们已讨论过初期教会所面临的敌对势力。现在要来看当时教会内部的光景。这部分可分为二:先是教会的团契生活,其次是教会的管教。首先来讨论前者。

解经家和学者对这个故事的意见相当分歧,其中可分成两个主要的立场。

1·有人称这件事是一个错误──使徒所犯的第一个错误;
2·有人相信这是神的命令,是五旬节圣灵充满所必然产生的结果。

坚持第一个立场,就是认为这是早代教会所犯第一个错误的人,持有某些理由;让我们略略检视这些理由。

首先,他们确信,早代门徒的行动是出于他们期待基督速速再来的渴望;因此他们觉得没有必要持守世上的财物。这些门徒当然期待基督的再来,但我们没有权利说,那些早代的门徒是指望祂在他们那一代中再来。他们一直在等候祂,那是正确的态度。但在这个故事里,却没有一句话暗示,他们卖掉土地房屋是因为这种指望促成的。

另外,有人认为这个行动是因为耶路撒冷教会的贫穷引起的,所以保罗曾将款项收集,经过希利尼诸城,送到耶路撒冷。这种说法实在是无稽之谈,毫不考虑圣经的权威,很可能是出于一些反共产思想的人之偏见。

有人说,从两件事可以证明,他们变卖土地房屋,凡物公用,是错误的行动;这两件事是,亚拿尼亚和撒非喇的欺骗,以及说希利尼话的犹太人抱怨他们在供给的事上忽略了他们的寡妇。但是教会史上这第一个谎言和管教,不是由这里记载的行动引起的,而是因为他们违反了这里启示的原则。亚拿尼亚夫妇的谎言是因他们不忠于这理想;希利尼人的怨言是针对不公平的分配而发的。

另外有人反对这种凡物公用的举动,认为它就像今天那些不加选择,不分皂白的慈善事业一样,是不智之举。但事实上,两者之间毫无类似之处。这是整个教会的行动。他们在物质上的合一,正是他们属灵上相交的一个外在表现,是一切更新的人必然的表现。

也有人反对这种行动,认为它是律法的、社会的宣传行动。事实上,它与律法毫无牵连。他们并没有定下律法,要求每个人变卖土地房屋。在亚拿尼亚和撒非喇的例子中,使徒说得非常清楚:田地还没有卖的时候,是你自已的,你可以任意处置,无人强要你卖。他们每一个行动都是自愿的。

对于反对这行动的人,我必须提醒他们一句话:常常我们反对一个行动,是因为我们未能从五旬节出发,于是陷入一个危险中,就是将这行动视为全国为了实现某一种理想而采取的行动。今日常有人说,传道人的责任是宣讲登山宝训,并且试图建立神的国度。我们若从五旬节出发,这是不错的;但我们在有此处圣经所描述的各种情景以前,必须先有五旬节。这里的各种情景都是紧接着五旬节产生的结果,它包含了新的意义,异象,情感,观念,能力。

让我们来看看这几节经文;开头是一般的描述,在第3235节;其次是特别的说明,在第3637节。

首先是概括地描述了早代教会会友之间的事。这不是教会第一次发生的事,也不是教会在遭到反对势力后第一次产生的后果。我们在第244,45里已看到类似的记载,那是紧随着五旬节所产生的行动。当时,圣灵初度降临,那些人被圣灵充满,就得到同样的光景。请注意第42节,以及用来解释这一节经文的第4347节。第42节宣告,“都恒心遵守使徒的教训,彼此交接,擘饼,祈祷。”这里提到四件事。随后的几节经文不过是将第42节分成几段叙述,以显示这四件事是彼此连贯的:

1·使徒的教训:“众人都惧怕;使徒又行了许多奇事神迹。”
2·彼此交接:“信的人都在一处,凡物公用,并且卖了田产家业,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给各人。”
3·擘饼:“他们天天同心合意恒切的在殿里,且在家中擘饼,存着欢喜诚实的心用饭。”
4·祈祷:“赞美神,得众民的喜爱。主将得救的人,天天加给他们。”

这些都是紧随着五旬节而来的。门徒借着圣灵的降临,受洗与主联合,继续恒心遵守使徒的教训;这不单单指他们听使徒的教训,并且借着生活的见证来支持使徒的教训。因此他们更恒切地彼此交接。“Koinonia”这个希腊字大概是新约里被译成最多不同形式的字了。它和它的同源字常被译成交接,相交,连络,分配,捐助,伙伴,参与者。译成“凡物公用”的“公用”一词,其字根就和Koinonia一字的字根相同。因此,“交接”本身就有凡物公用的含义。新约教导我们,神的儿女与神相交,那就是说,凡物与神共享。神一切的资源都任由祂儿女使用,神儿女一切的资源也由神任意支配。所以早代教会的人必然地彼此凡物公用。于是,我们可看出,第4章所描述的光景,与五旬节他们被圣灵充满之后的光景完全一样。他们借着圣灵的洗,与基督建立了新的关系,也与神建立了新的关系。这意味着他们彼此之间必然也有了新的关系。

使徒保罗在以弗所书中间部分,鼓励以弗所的信徒,行事为人当与蒙召的恩相称。他第一个托付是,“用和平彼此连络。”然后用下列的话描述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是何意义:“身体只有一个,圣灵只有一个。”那一个身体就是基督,和祂的一切子民。接着保罗说明人如何能合一:“一主”,就是基督;“一信”,即单单信靠祂;“一洗”,指圣灵的洗,能使信祂的人合一。最后他描述合一的结果:“一神,就是众人的父,超乎众人之上,贯乎众人之中,也住在众人之内。”那就是“Koinonia”,相交,凡物公用。男人和女人都与神的性情有分,都看见神的亮光,感觉神的爱,有神的生命。这就是本章所论合一的基础。这些人的合一,不是签下合约,凡物公用。它是一种新生命的合一,这新生命促使他们不得不采取这种态度。

让我们再进一步探讨这段经文和其中的团契生活;先注意它的能力;其次是原则,最后是实践。

团契生活能力

从“那许多信的人,都是一心一意的”一句话,可看出这种团契生活的能力。信徒是否变卖田产家业,并无关紧要。不要从变卖房屋田地开始,要从“那许多信的人都是一心一意的”开始。最先的事实是“信的人”,然后是“一心一意”。这些人因着相信,所以一心一意。此处必须用新约的价值来诠释“相信”一词。相信的人,必然会一心一意。我们不可以将这事件应用在当时耶路撒冷不信的人身上,也不可企图将这事的教训应用在今日不信的人身上。“信的人”是指那些向耶稣的主权降服,顺服祂教训的人。

他们相信的结果如何?“都是一心一意的。”这两个词并不是随便使用的。“一心”指情感和灵感的中心;“一意”指新生命的动力。这些相信祂的人,都已经降服于祂的主权,忠心于祂,因此是“一心”。他们同被一个伟大的灵所感,被同一个爱所管理,他们有同一个外表,同一个内在的良知,同一个鼓舞的动力。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同有一意。这里的“意”指生命;它不是指更高层次的灵,而是指生命的力量和动力。

除非我们有根,我们不能享有主的花园内美丽的鲜花和水果。除非我们重新有初代门徒那样的一心一意,我们无法在任何团体或国家内产生那样美丽感人的光景。

团契生活原则

再来看看这行动的原则。

第一个要素是无私。“没有一人说,他的东西有一样是自己的。”今日社会一般观念的问题在,每个人都说他的东西是他自己的。他们的一心一意,使各人的自私消弭无踪,他们是无私的。

第二个要素是一体的感觉。“都是大家公用。”我们若不明白这话的意思,不妨读读使徒的书信,听听他们描述教会应有的光景。如果一个肢体受苦,其它肢体就关心,谈论这事,并且决定募捐帮助他。今日我们也当存这种观念。“若一个肢体受苦,所有的肢体就一同受苦;若一个肢体得荣耀,所有的肢体就一同快乐。”这就是一体的感觉。他们公用一切,“没有一人说,他的东西是他自己的。”

第三个要素是,这些人活出一个信念,就是相信属灵的事必超过属物质的他们里面属灵的生命,使得物质的问题成为次要的。他们被属灵的能力所管理,被永恒、属灵的事所占有,完全浸浴在教会生活的新鲜和芬芳里,以致于轻看世界的东西。就属灵的目标而言,一切物质财富都是附带的,因此他们没有一人说,他的东西是自己的。

再留意一点,这其中没有勉强,没有法则、规定,没有誓言约束!一大堆的誓言,正是教会生活腐败的表征。他们固然受到圣灵的催迫,但其中没有任何勉强的意味。那些人没有被强迫交出任何东西;一切都是出于自愿的。使徒照各人的需要,分给各人。整个运动都是自愿性质的,纯粹是属灵的,是用外在的行动来响应内在的动力。

在这件事里,我们也看到这伟大团契更高的价值。批评早代教会这项行动的人,往往忽略了一节经文:“使徒大有能力,见证主耶稣复活;众人也都蒙大恩。”使徒因着教会生活本身的属灵和无私,而得着能力去见证主复活。这证明了教会与基督的生命相和谐;这一切行动证明都是出于爱。这正是使徒宣讲基督复活时最有力的证据。另外,“众人也都蒙大恩。”不要以为恩典就像一片荣耀、神圣的云彩,降在他们头上。“蒙大恩”的意思是,他们自己的性格中彰显出美丽和荣耀;这美丽与荣耀,可以配合使徒的见证,一同证明主的复活。使徒的话大有能力,是因为这些话都实现在早代教会的生活里了。

接下去我们要看看特别的说明部分。约瑟可能是一个富人。他是马利亚的兄弟,马利亚就是住在耶路撒冷的那位有钱妇人,她的家是早代门徒聚集之处。她是马可的母亲,因此马可就是约瑟的外甥。约瑟生在当时犹太人聚集的中心居比路,他是一个利未人。但我们若真要了解这人,必须留意使徒给他的名字:巴拿巴。这名字指出了他性格中极重要的一点。巴拿巴的意思是先知之子。我们的译本中有括号注明“翻出来就是劝慰子”。这名字有两重意义,一方面是劝诫,一方面是安慰。使徒因约瑟内在特有的质量而如此称呼他。这人满有说话的恩赐,当这些话语是用来劝诫人时,就充满着安慰。我们继续读使徒行传,会发现他是真的名符其实。

现在他将田地卖了,把价银拿来,放在使徒脚前。我们试着用当时的气氛来看这故事。通常人都非常着重土地,称之为房地产。这个人拥有土地,并把地卖掉,本身就是引人注目的事。这是信心的冒险,说明了整个运动最主要的原则。这是爱心的行动,是在这里揭橥的原则下完成的。没有人说他所有的,是他自己的。这是生命流露的结果,他被一种与人共同分享的生命之本质所催促。巴拿巴拥有田地,他变卖出去,那是他的投资。稍后我们会在本书中看到他所得的报酬。

结束本讲之前,我们要注意两件极重要的事。

1·我们必须记住,这里所描述的是教会内部的情形。
2·必须记住,这也是我们应当在教会里持守的光景。

也许有人说,这种情形有危险性。亚拿尼亚和撒非喇的例子即说明它的危险。说希利尼话的犹太人所发的埋怨也证明其危险性。但是这两件例子都可以解释。在已建立此种秩序的教会中,亚拿尼亚和撒非喇是无法生存的。在这样的秩序下,希利尼人的抱怨导致了设立七个被圣灵充满的执事,于是问题得以解决。这里面有行政的能力。不要引用亚拿尼亚和撒非喇,以及希利尼人的埋怨作例子,来强调这种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如果今日我们无法实现,那是因为我们失去了纯洁;因为我们丧失了那能克服一切困难的灵里的合一。但愿我们都诚实不欺!如果我们失去了这理想,那是因为我们丧失了实现这理想的能力。

恢复能力的惟一方法,是回到最初的地步。使徒的书信中说,“审判要从神的家起首。”我们若能回到团契生活里,就必得着圣灵充满的能力。我们若一心一意,就没有一个人说他的东西是他自己的。这不是出于法则或规定,而是出于极大的爱。这也正是教会最容易跌倒的地方。对我来说,彼得书信中对教会真理的阐释,是所有使徒书信里最奇妙的。“你们是被拣选的族类”,那是生命的原则;“是有君尊的祭司”,那是我们与神的关系;“是圣洁的国度”,那是社会的秩序。然而这些正是我们跌倒之处。

今日教会内部的光景并不是我们所应当有的。我对于教会外面的社会行动也不寄予希望。即使我们无法在教会里面实现这美丽、芬芳的异象,至少要让每个人认识这异象;知道教会生活的中心是爱,圣灵是一切活动的原动力,祂能使物质永远居于属灵事物之下。每个人作到这一点多少,教会就接近这理想多少。让我们为教会的复兴祷告,好叫她更有能力见证基督的复活。──《摩根解经丛书》

 

基督教阿们网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