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返回本书目录

 

马太福音第二十章

 

马太福音19232016

如果我们把1926,30中耶稣的话,和2016的话相联起来,就能看出这一部分的重点所在。“在人这是不能的;在神凡事都能。……然而有许多在前的将要在后,在后的将要在前……这样,那在后的将要在前,在前的将要在后了。”这几节能立刻从主的教训中,将祂的推论显示出来。但是要融会贯通这一部分的意义,还得明白它和前面一段的关联。

在这一部分里面,我们看见王又从众人转而专注于教导祂自己的门徒。这一段经文的开头是,“耶稣对门徒说。”那是紧接在那位青年官的事件之后。我们的主对祂的门徒论到财富和神的国,这些话都是针对彼得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彼得由于那位青年官的来访,以及主对付青年官的方法而心生疑问。主的教训是从青年官那件事开始的,但已远远超越了那事,并且也远远超越了类似的事件。我们必须先记住两个前提:第一,祂是在对祂自己的门徒讲论;第二,祂是因为所发生在那青年官身上的事,以及祂对那人的态度而对他们讲话。有了这两个前提,我们才能明白主谈论财富时的态度,才能了解祂所说的比喻。

所以我们可以分成两部分来研读。

1·头一部分比较简短,却较重要,那就是基督对青年的官那件事的评论,和因此所引起的谈话。
2·第二部分,基督解决了门徒的疑难之后,彼得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我们已经撇下所有的跟从你,将来我们要得甚么呢?”然后是基督的回答。

我们先看基督对那青年官的评论,和从这评论所引出的谈话。除非我们十分谨慎地把握住主说话时的语气,我们很可能完全误解了基督对那青年官的评论。马太虽然未记详情,在另一卷福音书的记载中,却有一个非常有趣的说明,当耶稣向那个青年的官指明十诫是衡量道德的标准时,他回答说,夫子,这一切我从小都遵守了,“耶稣看着他,就爱他。”

现在这位心中充满爱的基督,转过来向着祂自己的门徒说,“财主进天国是难的。”那是一句极严厉的话,但话中带着泪声,祂的声音里也揉和了怜悯和爱。如果我们将这句话的字稍加改换,将无损于这节经文的本意──财主进天国是非常困难的。当祂换一种说法重复说这件事时,仍然是用相同的语气,同样是带着一个惋惜、忧愁、和爱的灵:“我又告诉你们,骆驼穿过针的眼,比财主进神的国还容易呢。”

为何财主进天国很困难呢?在此我们也不可任意臆测。让我们回到王自己那奇妙的国度宣言──登山宝训。祂开头的话已经将天国的门开启,告诉人如何进入祂所描写的一切祝福中。“虚心(灵里贫穷)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现在将耶稣那温柔怜惜的话,加在这基本的声明之上──财主进天国是难的。为什么呢?因为财富就是权势,而权势不会使人产生谦虚的心,相反地,它适足产生骄傲。要一个财主虚心,是一件非常难的事。虽然并非没有可能,但是非常困难。耶稣看着那个青年的官离去,祂的心中充满了悲伤,因为祂爱他。

财主进天国还不单单是难,事实上是不可能。“骆驼穿过针的眼,比财主进神的国,还容易呢。”主所说的“针的眼”,可能是指一个城市里那个最小的城门,骆驼通过时必须先卸下所驮的货物,弯着身子,方能进入。这是一个比喻,说明任何一个有财有势的人,都不可能靠自己的力量变得虚心,去学绝对降服的功课。

现在留意门徒的问题。耶稣以忧伤、痛惜的声调说完了这件事时,门徒们十分诧异,说,“这样谁能得救呢?”在这里我们若不谨慎留心,很容易将门徒们错怪了。最常见的一种解释是很肤浅的,他们认为门徒的意思是,若财主不能得救,还有谁能?门徒以为财多势大的人,因为他们的财富而比较容易进天国。这种解释会使人责怪门徒崇尚物质主义,却错过了他们真正该受罪责的原因。我们宁愿相信,当基督说这话的时候,门徒看清了祂话中的深刻意义,也看出祂要教他们,真正虚心(灵里贫穷)的人,是能脱离想要谋取自己利益之欲望的人,这样的人才能进天国。门徒实际上是问,我们若可能致富,则没有一个人会不愿意致富,既然这种想要致富的欲望和念头会拦阻我们进天国,那么到底谁能得救呢?这些门徒常常比我们更诚实。他们承认,若是可能,他们也会想要拥有青年官那样的财富;他们也认识到,耶稣基督所说难进天国的人并非单指某一个阶层的人──祂从不专对付某一阶层的人──祂乃是论到人的本性和危机的一个共同事实,所以他们说,这样谁能得救呢?

留意主所给的答复,那是一个完整的回答,不是只答复了问题的一部分。他们的问题是──若财主不能得救,那么谁能得救呢?从这些条件与要求看来,还有谁能得救?人还有甚么得救的盼望?基督的答复是针对着人的得救说的,不是单指财主的得救──“在人这是不能的。”没有一个人──无论是财主或穷人,自由的或是受压制的,能靠自己的意志,凭自己的决心得救;然而“在神凡事都能。”

基督的这话,并不单单宣告说,财主不能靠人的权势得救,祂并且宣告人必须靠着神才能得救。祂已经从先前论财主的观点,转到论一切人的观点上。

这里要强调一个思想。我们的主不是说,“对人”这是不能的,“对神”凡事都能。祂所用的前置词“在”字,有特殊的价值。“在”人这是不能的,“在”神凡事都能。一个人倘若和众人合作,以他们的格言作自己的座右铭,以他们的方法为自己的方法,他就不能得救。一个人若单单活在人的境界中,与神毫无接触,甚至不承认有神,也就不能得救。物质境界里的生命,有属物质的理想,属物质的目标,和属物质的失败。但“在神”,那就是人的生命与神相连,无论他是财主或穷人,都能得救进入神的国。因此,耶稣这话的主题,乃是整个人类的救恩。

现在我们看彼得的评论,和我们的主所回答他时的指示。毫无疑问的,彼得所发的问题,仍和青年官那件事有关,我们必须如此领会,也必须强调下面的一段话。“彼得就对祂说,看哪,我们已经撇下所有的跟从你,将来我们要得甚么呢?”耶稣曾对那青年的官说,“你若愿意作完全人,可去变卖你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你还要来跟从我。”彼得说,我们已经这样作了,我们将要得的财宝是甚么?这时彼得心中所想的,已经不再是人怎样能得救这个问题了。那件事主已经解决了,现在又有了一个新的主题。在彼得思想的深处,他是将自己和其它的人,拿来和那青年的官作对比。他似乎这样说,主阿,那个大有财富的青年来见你,你告诉他当怎样行,并且应许给他天上的财宝,然而他转背向你,不肯顺从。但是,主阿,我们已经顺从,撇下了一切来跟从你,我们将要得着甚么财宝呢?

留意耶稣的回答,祂的回答使我们无法因彼得如此发问而恼怒他,因为主并未对他生气。耶稣的回答包含在两个不同的范围里,

1·祂明确地答复了他关于赏赐的问题;
2·祂警告发出这问题的意图。

事实上祂是这样对他说,你问我你们将来要得着甚么,我实在告诉你们──留意这语气所带着的权柄──“你们这跟从我的人,到复兴的时候,人子坐在祂荣耀的宝座上,你们也要坐在十二个宝座上,审判以色列十二个支派。”这说明他们将在祂的管理之下,去替祂监督,执行祂国度中的事务。祂向前远眺,遥遥望见多少世纪之后,祂所说的那“复兴的时候”。这些人将要在复兴的时候,在祂的国中和祂一同掌权。这是祂对他们问题的头一个答复。但祂的答复是广泛的,不单单指他们这几个人,也指一切甘愿忍受损失,在未来的日子愿意“为我的名撇下房屋,或是弟兄,姐妹,父亲,母亲,儿女,田地”的人,他们“必要得着百倍,而且承受永生。”因此我们的主并未责备彼得那样问,祂答复了他的问题。祂似乎对他们这样说,你们真是撇下了一切跟随我么?你们若想知道将来要得甚么,这就是我特别对你们这十二个我所爱的头一批门徒的答复。当我得胜奏凯之日,就是万物复兴之时,你们将要坐在宝座上掌权、审判。所有曾忍受损失,为我的缘故舍弃产业、朋友、和家人的,无不将得着百倍。我并不是指着那青年官说风凉话;凡是为我的缘故牺牲的,都要得着百倍。

但是留意接着的警告。耶稣说,“然而有许多在前的将要在后,在后的将要在前。”然后是一个比喻,在比喻的结尾,祂说,“这样,那在后的将要在前,在前的将要在后了。”仔细留意这两句话,以及那个比喻与这两句话的关系。基督警告祂的门徒说,“许多在前的将要在后,在后的将要在前。”然后祂用一个比喻,来说明祂这话的意义。因此那个比喻是对祂自己的门徒说的,我们不能将它普遍地应用于社会制度上。这是一个有关奖赏先后的比喻。这比喻是针对着彼得说,“看哪,我们已经撇下所有的跟从你,将来我们要得甚么呢?”语意中含有一种超过那青年官的优越感。我们是你的头一班门徒。那人已转身离去,他若不久再回来,也已经晚了,我们是最早的。“我们要得甚么呢?”许多在前的将要在后,在后的将要在前。因此我们的主要教导他们有关祂国度里先后秩序的真理,祂要改正他们优越的心理。

这比喻中的家主是指耶稣自己。13章那个比喻中的家主,所指的是门徒。祂还在其它地方用家主比喻祂自己。全部比喻所论的是关乎事奉,和事奉的人在祂国度中的奖赏。这比喻不涉及得救的问题,也不涉及进天国的问题。它的意思也不是不问工作多寡,报酬全部一样。如果我们根据这个比喻,就认为耶稣是指那竟日闲荡,直到黄昏方进葡萄园的人,应和清早就工作的人同酬,这就忽视了耶稣其余的比喻的教训。倘若我们想以这比喻为根基,厘定一套社会制度,我们必须也将按才干分银子的比喻和各得一锭银子的比喻包括在内,因为这三个集合起来,方能勾画出一幅平衡的社会制度的蓝图。这个比喻,只是在教导一个简单的真理,就是一个人的奖赏,不是根据他作工时间的长短,也不是根据他工作的性质,乃是根据他忠于所得着的机会的程度来衡量。那些清早就进葡萄园的人,已经和园主讲定了工资。园主后来出去,看见还有闲站的人,也召他们进葡萄园。当祂问他们说,“你们为甚么整天在这里闲站呢?”他们的回答是“因为没有人雇我们。”他们先前未作工的原因,是因为没有机会。祂为他们创造了机会,打发他们进入祂的葡萄园工作时,他们就忠于所得着的机会,一直作工到晚上,因此他们的赏赐,和作了一整天的人一样。再用我们先前的例证,主似乎要以这个比喻对彼得说,倘若那青年的官现在回来,虽然已经耽搁了,但只要他忠心,他的奖赏就和你们一样大。

那么主为甚么没有先给他这种机会呢?这个比喻并未提到这一点。我们若看其余的两个比喻,就是按才干分银两,与各得一锭银子的比喻,就能看出一个事实,每一个人都从祂得了一锭银子。这说明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如果我们要探寻人是否曾得着机会,就要从那两个比喻中去找,而不是从这个比喻中看。我们若将一个比喻所未论及的事,硬加在这个比喻中,那是绝对不公正的。祂先改正一般人用来作比较的错误标准(就如以工作时间的长短和性质来衡量),然后祂将奖赏的真正标准启示出来,那就是对所得着的机会是否忠心。有一个人得着机会,去对成千上万的人传讲神的宝贵话语,那诚然是极大的机会。另一个是僻处山野,从未见过城巿的妇人,但她也能在照顾两三个小孩子的事上作神的工。这两个人最后站在祂的台前时,若他们都忠心于所给他们的机会,他们将得着相同的赏赐。在基督徒的一切服事上都是如此。

因此我们无权将这个比喻,应用在社会中那些尚未重生的人身上。这样作,难免会违背公道正义的准则。基督教对那些放弃神给他发挥所长的机会,以致一事无成的人,是毫无怜惜的。这个比喻最浅显的含义是,那些获得特权的人,他们的奖赏不是根据他们的的特权,乃是根据他们的忠心。或者反过来说,那些机会不如人的,他们也会得到同样多的赏赐。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这一段话是一个警告,不要为以往的作为和成就自夸,以为自己得着的机会比别人大,所得的报赏也一定比别人大。这话也催我们善用每一刻的机会,尽心竭力,使我们能与忠心者同得赏赐。

马太福音201734

28节的“正如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可以说是本段最主要的中心句子。其中所宣告的伟大真理,解释了这故事中所展示的心意,并告诉我们门徒的困惑,以及王对那些带着需要来跟随祂的人的态度。

这一段将王在祂最后的那些日子,被各种不同的人包围着的光景,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读来饶有兴趣。我们又可以称它为一个缩影,因为它反映了末后的那段日子的各种情况。我们先前曾看见,祂专心致力于教导祂自己的门徒,但另一方面祂又随时预备好去接纳那些带着需要、疑难来到祂跟前的众人;而同时祂又时时戒备,抵挡仇敌所施的攻击。本段里面,我们首先看见的是主自己──其中美妙地启示了祂那时心中的工作。其次我们看见一小群门徒围绕着祂,我们看见了他们心里所想的是甚么。在他们之外,又看见许多怀着好奇,兴趣,和盼望的众人正跟随着祂。

我们要将这一段分成三部分来研读。

1·所启示的王的心意(1719节)。
2·所启示的国度子民的心意,就是那些向王降服之人的心意(2028节)。
3·所启示的众人的光景(2934节)。

关于王心意的启示

这是头一次显示出,祂清楚明白祂将要落在不法之人的手里。留意祂详尽的描写,其中没有一个“也许”,也没有“或者”“可能”;没有一个字容我们想象耶稣是在猜测祂将遇见甚么。祂说,“我们上耶路撒冷去,人子要被交给祭司长和文士,他们要定祂死罪。又交给外邦人,将祂戏弄、鞭打、钉在十字架上。”祂极准确地描述那些细节,冷静地认识到那将要发生在祂身上的事。当时往耶路撒冷的路上,正拥挤着上去过节的众人。其中必定有一些人对祂深感兴趣,会想接近祂。祂将门徒带到一边,离开拥挤的人群──也许从大路转到小径,或者是表示祂需要和门徒独处──然后冷静地、扼要地告诉他们,在耶路撒冷将要发生的事。

其次,王的心中也十分清楚,那要临到祂的事原是神既定的计划,因为祂在宣告的结尾时说,“第三日祂要复活。”从在该撒利亚腓立比,彼得承认她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的那日起,耶稣就开始对祂的门徒说到祂的十字架。而在祂提到祂将要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时,没有一次不是同时提到祂将要复活的事实。

祂不单单清楚看到即将临到的幽暗,也看到幽暗后面的光明;祂不单单确知将要受的灾难与痛苦,也确知祂将在复活里胜过这一切。就因祂心中有这双重的把握,所以祂能在面向耶路撒冷,去成就神那既定的旨意时,表现出那样的镇静和尊严。祂平静地对祂的门徒说,“看哪,我们上耶路撒冷去。”没有丝毫逃避的念头;祂决心要和神的旨意合作,以达到祂最终的目的。

现在留意这种认识之下所采取的行动。祂将门徒带到一边,将祂预先所知道的事,详详细细的告诉他们。有人解释说,这是因为祂要取得他们的同情,使他们和祂靠得更近,作祂的同伴,使祂能得着慰藉。但另一种说法可能性较大,就是祂没有丝毫想到祂自己。祂想到的是门徒,是为了预备他们以面对前面的艰苦道路。祂独自面对十字架的痛苦时,丝毫不必依赖人的同情。祂惟一的力量来源,是来自与神从不间断的交通。祂预先将当时他们所无法明白的事,放在他们的心意中,因为祂虽然还与他们在一起,他们却并不认识祂。约翰特别为我们记载保留下来了祂在逾越节筵席上的讲论,祂实际上是这样对他们说的,我今天对你们所说的这些事,你们要等到保惠师来了,并开了你们的眼之后方能明白。五旬节那一天,当他们受了圣灵的浸之后的二十四小时之内,他们对关于主耶稣的真理之认识,比耶稣在他们中间整段时期教导的更清楚。二十个世纪快过去了,借着神的灵的光照,虽然祂已将属物质的记号(例如有如火焰的舌头)撤去,我们能在受苦的路上与祂更亲密的同行,甚至比当日的门徒与祂的关系更亲密。

祂国度子民的心意

但是让我们来思考祂国度子民的心意。以那两个随同他们的母亲来见主的人作代表,留意其中所揭露的心意。首先,那些构成祂国度的人心中,很明显的对祂有信心。他们仍然相信祂将降临在祂的国里。至于他们想象中祂的国度指甚么,此刻并不重要。他们对祂的国并不完全清楚,他们的观念大部分是物质的,而且不完全。他们还没有看见祂的国,在属灵方面的高超、深奥、和广阔。是甚么使这两个人说动他们的母亲同来,求祂使他们分坐在祂的左右?倘若他们未曾相信祂将降临在祂的国里,他们绝不会作这样的请求。再注意其余十个门徒对他们的恼怒,门徒之所以恼怒,批评这两个人,正是因为他们相信祂将为王,他们也想要得到重要的职位。十二个门徒都相信祂将要得国。然而自从在该撒利亚腓立比之后,他们开始感到困惑。祂一直向他们提到十字架,这使他们深感不安,他们无法相信,生命能经由死亡开始,冠冕能借着挫败达致。也许他们心中暗暗说,祂是疲倦了,祂受的压力太大了,所以祂自以为快要被击败,但我们却不能这么想。祂一定会建立祂的国。祂说,我要到耶路撒冷去,受到讥笑,辱骂,责打,并被钉十字架。他们回答说,主阿,不要这样,你国中的重要职位如何安排?你将派谁分坐在你的左右?我们越读这些记载,越钦佩他们的信心。

我们还不单单看见他们向祂有信心,而且看见他们向祂的忠诚。当祂在无限的忍耐和温柔中,带着一丝爱意的讽刺说,“我将要喝的杯,你们能喝么?”时,他们说,“我们能!”再一次我们看见他们的真心。他们认为自己能,也愿意随祂赴汤蹈火。他们是一班热切、坦诚、率直的人,就像彼得那样。彼得以为主错估了他,就说,“众人虽然为你的缘故跌倒,我却永不跌倒。”他那样以自己的想法来对抗主的话,并且拿自己和他的弟兄们相比,认为自己高人一等,这是不对的。然而那是出于他的忠诚。当他们说“我们能”的时候,他们真是如此认为。

然而,事实证明他们不能!不过短短数周之后,很可能就在光天化日之下,祂将看见这称为雷子的,也伙同那班胆战心惊的门徒落荒而逃。那时他们的失败就被显明了,那是自我中心的生命所造成的失败。他们虽信赖基督,也向基督忠诚,但他们所寻求的却是自己的利益。“愿你叫我这两个儿子在你国里,一个坐在你右边,一个坐在你左边。”祂每次一提到十字架和复活,祂的门徒中不是有人问天国里谁最大,就是有人关切谁将在祂的国中居高位。我们往下读,读到最后的晚餐,就是主设立的爱筵,那时主提到那件惊人的事,“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卖我了。”接着我们却读到,“门徒起了争论,他们中间那一个可算为大。”他们的忠诚是真挚的,但他们也都想从祂的国中为自己得着某些好处。

让我们再回想该撒利亚腓立比的事件,当耶稣对彼得讲到教会的建造,和要将钥匙交给他这一类的事时,彼得真是志得意满。但祂一提到十字架,他立刻就退后。王已定意面向耶路撒冷,下一步就是迈向十字架,那是祂心中极迫切要作的一件事,祂不断的对祂的门徒讲到这件事。但他们所关切的却是钥匙,是谁要居高位,是谁为大。哦,这种情形岂不是一直延续到今日吗?

王如何对待这一班门徒呢?先留意祂的忍耐,祂未说一句恼怒的话。倘若换了我们,我们一定会十分恼怒。当他们对祂说,请将坐在你左右的位置赐给我们,祂以一种说不出的柔爱注视着他们说,“你们不知道所求的是甚么。我将要喝的杯,你们能喝么?”他们回答说,“我们能!”祂甚至不揭穿他们的不能。是的,祂让他们与祂有所交通,告诉他们当喝那杯,“我所喝的杯,你们必要喝。”你们也要经历死亡的悲哀。不久你们将步我的后尘,将面对你们现在所退缩的事。你们这两兄弟中之一个要丧命于利剑之下,另一个要长年被放逐在荒凉的拔摩岛上。他们诚然饮了祂的杯,但他们所饮的,并不是满杯,他们只饮了其中的一部分。哦,当他们饮的时候,就发现杯中所盛的,是红色的生命之酒。祂独自先饮了那神圣的忧患之杯,然后让众人分尝这忧患。然而对祂和一切有分于这杯的人而言,这杯变成了满溢的福杯,是救恩之杯,这是从最宽广、最深邃、最高超的意义上来说的。

祂对他们的矫正,可以从接着的话中看出,“只是坐在我的左右,不是我可以赐的,乃是我父为谁预备的,就赐给谁。”祂这话不是说,祂没有权力将祂左右的位置赏赐给人。祂有这样的权力,但祂只能将重要的地位,优先的等次和权柄,赐给配得的人。祂的用意在纠正门徒的想法。他们以为祂可以任意安排祂国中的权位,祂告诉他们,这不是祂行事的方式。基督是说,在我的国度中,不是凭交情得职位,乃是根据人是否合适,是否合于神的旨意。神为一个人预备一个职位,祂就必预备那个人,使他适合那个职位,使那人和那职位完全相称。主对他们说,这就是我国度中任用人的方针。祂在纠正他们,但不含有一丝忿怒。结束时祂以自己作榜样,告诉他们甚么样的人才能在祂的国中拥有权柄和地位。祂说,在外邦人中,有君王为主治理,有大臣操权管束,在我的国中却不是如此。“只是在你们中间不可这样。你们中间谁愿为大,就必作你们的用人;谁愿为首,就必作你们的仆人。正如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

在此我们看见,他们这个请求所反射出来的亮光。他们只想要得高位,却不是想要服事人;他们想要被多人服事。祂说,这样不对,“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祂已经告诉他们,祂要到耶路撒冷去,并要受苦、被杀、并复活。他们却向祂提出这个权位的请求。祂带他们回到原先的话──人子来是要借着受苦,以自己的性命作多人的赎价。不要为你的地位和权力去争辩,只要专心跟从人子,预备好面对王所给你的任何地位,甘愿以你的生命作别人的赎价。一个牺牲自己的人,是配得权柄的。一个舍弃自己,随时准备服事他人的人,就能登上权力的宝座,而只有当他继续服事人的时候,他才能保有他权力的宝座。

众人的光景

末了我们再看众人。当时耶稣带着门徒经过耶利哥,最后一次往耶路撒冷去。一路上众人跟着祂,他们心怀着好奇、盼望,想要知道祂将怎样行,他们对国度的观念和门徒相同。现在让我们留意听那两个瞎眼人的话。他们是缺乏的人,他们作了一次大胆的尝试。我们不知道那是否是出于信心的举动,也许是的。如果不是,也是一种带着盼望的探险,他们喊着说,“主阿,大卫的子孙,可怜我们吧。”

留意众人对祂的估计。众人责备这两个瞎子,不许他们作声。很可能他们认为,祂太尊贵了,怎么会理会路旁的乞丐。但是“他们却越发喊着说……。”那是他们千载难逢的机会。现在让我们的眼光,从众人,从两个瞎眼的人,转过来注视王。祂停下祂的脚步,叫他们来。人就将他们领到祂的跟前。如果我们忘了刚刚讨论过的事,我们就很难明白这一点。祂那时正走向耶路撒冷去受苦难。有一小群人围绕着祂,他们根本不了解祂。也有许多群众跟随祂,是一群怀着好奇的乌合之众。然而祂竟为着帮助那两个瞎眼的人而驻足不前。祂甘愿等着他们过来。接着响起了那熟悉而优美的话,祂“动了慈心”,祂“把他们的眼睛一摸,他们立刻看见,就跟从了耶稣。”他们平生所看见的头一件事,就是那位奇妙的君王,他们立刻在路上跟随祂。留意这末后的一幕和前面各部分的关系,王如何借着这一个举动,矫正了一般人对于国度、尊严、权势、地位的错误观念。这位已显明自己是君王的,在迈向那奥秘的十字架时,为着两个在缺乏中有需要的人,祂竟动了怜悯,停下祂迈向最终得冠冕的脚步,医治他们。

哦,我们都要再说,让我们看清我们的王。让我们更靠近祂,好使我们的生命更像祂,更有王的气度。让我们在十字架的路上紧紧地跟随祂,知道那复活生命的大能和亮光,正在忧患和痛苦之地的另一端等着我们。──《摩根解经丛书》

 

基督教阿们网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