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返回本书目录

 

马太福音第七章

 

3 论断人 七16

  不论断人是耶稣的另一项伦理教训。耶稣要他的门徒知道分辨是非(五37),但他却不要他的门徒作“审判官”,来定他人的罪。这权限是属于 神的。

{\Section:TopicID=282}1

  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 论断人是指爱说他人长短的闲话和定他人罪的习惯(雅四1112);这与人批判是非的能力无关。作耶稣的门徒不可说人的长短,定人的罪,免得受 神的审判。这审判将藉着他人的闲话临到他们身上。这是一句警告自称为义的人,只会定别人的罪,而非教人对道德问题持中立的态度。

{\Section:TopicID=283}2

  你们怎样论断人,也必怎样被论断 意指你们若定他人的罪,你们就得不到 神的饶恕,因惟有饶恕他人的人才能得到 神的饶恕(见六1415)。

  你们用甚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甚么量器量给你们 这很可能是一句犹太人的谚语。依照拉比的教训, 神以怜悯和公义两个量器来审判世人。若这观念能够用来解释耶稣的话,则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你们若要 神怜悯你们,就当怜悯他人。这与前面饶恕的话有相同的意义。

{\Section:TopicID=284}34

  耶稣用梁木作比喻,说出人没有定他人罪的权利。人往往只看见他人的小错处(刺),却看不见自己的大缺陷(梁木);不先矫正自己的大缺陷,怎可能指责弟兄的小错处呢?这比喻一方面强调没有人有资格论断他人,另一方面指出自省的必要。

{\Section:TopicID=285}5

  这句话似乎与三、四节的意思相反;只要把梁木除去即可拿掉他人的。但若我们把这句话视为一句讽刺的话,就没有问题了;讽刺语是以正面的说法来表达反面的意思,意即,既然你们不能够除去自己一切的障碍而看得清楚,就不要论断你们弟兄的短处了。

{\Section:TopicID=286}6

  在拉比文学中被认为是野兽中的一种,而被认为不洁净。依犹太人的观念,异教徒或外邦人均被认为是猪;狗人,践踏珍珠。有学者主张,从字面上看来,马太的这一句话带有反外邦人之意,亦即反对向外邦人宣教的思想(见十5);圣物珍珠均指宝贵之物,暗指福音。初期教父们把圣物解释作圣餐。在“十二使徒遗训”中也指出,在此耶稣命令不可让没有受洗的异邦人参与圣餐。但经文本身以及其上下文却没有任何对圣餐的暗示。倘若我们把这一节与上文不可论断人的话放在一起来了解,则我们能够清楚明白稣在此所说的,只是一句比喻的话,意在强调必须分辨,正如不可把圣物给狗、把珍珠丢在猪前一样;这样作不但没有益处,反而受亏损。这引伸 神待人的法则: 神只饶恕那饶恕人的人;怜悯那怜悯人的人。

4 祷告当恒切 七711

  耶稣的门徒不但要祷告,还必须恒切地祷告。路加把这一段经文(十一913)放在耶稣教导门徒祷告以及朋友夜访求助的比喻之后,实在非常适当。马太把它与其它祷告的经文分开也有他的用意,强调每日生活中恒切祷告的重要。

{\Section:TopicID=288}78

  祈求……寻找……叩门 这三个命令词代表旨在强调,表达祷告者以十足的信心向天上的父恒切地祈求。耶稣在此并没有附加任何事项作为祷告者得垂听的先决条件。当然,祷告者的坦诚祈求是不必提的基本条件(见耶二十九13)。耶稣在此指出 神是垂听祷告的 神,但他并没有教导他的门徒, 神必定答应人所求的每一项心愿(见二十六39)。

{\Section:TopicID=289}910

  石头、鱼在形状上有相似之处,并且又是当时加利利海边一般人民最普遍的食物,故耶稣以日用食物作为例子来说明,祷告必须是在父与子关系中的倾诉心声。

{\Section:TopicID=290}11

  这更加(a fortiori)的论法是拉比一典型的教导方法──岂不更……。耶稣强有力地指出,天上的父必将把更好的东西给求祂的人,胜过地上的父母。

  你们虽然不好 不好原文作邪恶。这是一句比较性的话,与 神比较,地上最仁慈的父母仍属“邪恶”或有罪的(见诗十四23;可十18;路十七10)。

  好东西 天上的父给人的好东西,路加以圣灵代之。圣灵的应许是属耶稣传道生涯中较后期的事。虽然这段经文在路加的实际情况中较为自然,马太的经文较接近原始的话。

5 行为的总则 七12

  这一节经文通律金律(the Golden Rule),为耶稣的门徒好行为的总则。在马太福音中,这是一句独立的训言(logion),与上下文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在路加福音中,这金律(路六31)与爱仇敌的话连在一起,耶在较自然合适的时机提到金律。这金律的反面形式在耶稣以前的犹太拉比的教训中已可见到;诚如拉比希列(Hillel)说:“你所厌恶的,不可向你的同胞行。这是律法的全部;其它的是解释。”但耶稣的金律是以正面的形式表达的。他教导门徒义的本质是做建设性的好,而非消极地避免犯罪,诸如绵羊和山羊的比喻(太二十五3146)和善良的撒玛利亚人的比喻(路十2537)就是好例子。所以,虽然金律的实际内容并不新,但其提出以教训人所用正面的形式却是新的,由耶稣开始的。

{\Section:TopicID=292}12

  马太所记载的金律不但强调行为上质的一面(要怎样待人),也强调其量的一面(无论何事)。然而,路加的记载只有质的一面;或许这属于比较原始的词句。

七 警告 七1323

  马太所搜集耶稣的登山宝训,不但阐明了耶稣的门徒在生活上应有的表现,也以对照的方式提出警告的话:选择狭窄的路(七1314),防备假先知(七1520)和避免口舌的服事(七2123)。

{\Section:TopicID=294}1 当进窄门 七1314

  耶稣要从他的人选择进窄门,走窄路。两条路的观念在旧约中已存在(见申三十19;耶二十一8),且为耶稣时代一普遍的看法,例如在昆兰派的作品中有所谓光明之路和黑暗之路的观念。

{\Section:TopicID=295}1314

  你们要进窄门 指进入天国之门,也就是引到永生之门,依马太的了解, 神的国并非全然属于将来的。凡真正跟从耶稣的人已进入了 神国的生活;也就是背负十字架舍己的生活。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因为走这样的路是需要人全心的注意力和努力才行的,不像引到灭亡之路宽大,不必花代价,容易走。

2 防备假先知 七1520

  耶稣这一段话反映出马太的教会所处的实际情况;有伪先知出现在教会中,教会需要一些分辨真伪先知的准则。马太这一段的部分经文与路加福音六4345相同,但路加却以这段话来说明个人信仰真实性的重要。

{\Section:TopicID=297}15

  假先知 这不是指法利赛人或撒都该人,因为犹太人的拉比并不说预言。正如二十四1124所示,假先知不是指假的犹太教师,而是假的基督徒先知(见约壹四1)。这些假先知外面披着羊皮,很容易被认为是好教师,不易发现他们企图扰乱教会的目的。羊皮指假先知渗透在羊群中,意指教会。 神的子民常比喻作羊群(见诗七十八52,八十1,一百3)。

   杀害羊生命的仇敌,圣经中的一隐喻(见番三3;太十16;约十12;徒二十29)。

{\Section:TopicID=298}16

  凭着他们的果子 指凭着他们的行为表现。一个人内心的善恶必表露于他的行为中,所以“凡树木看果子就可以认出他来”(路六44)。

{\Section:TopicID=299}1718

  这是心行合一的一完美说法;人心如何,他的行为也如何。人的好行为发自他善良的心;人的坏行为出自邪恶的心。

{\Section:TopicID=300}19

  这是马太所加上一句重复施洗约翰所说的话(三10;路三9),在路加的记载上并没有。坏行为的人若想改变成为好行为的人,则必须革心;只有内心本性的改变,才有可能改变他的行为。当然,在人实际的生活中有好也有坏的表现,但人若想以好来替代坏,他仍需要完全除去坏。

3 口舌的服事 七2123

  耶稣的这一段话指明假先知、伪教师所做的只是口舌的服事,他们在末日将面对被拒绝的命运。

{\Section:TopicID=302}21

  我们在路六46发现与本经节相似的语句,但其情况相异;路加的经文是在教导门徒履行其职守时说的,而马太的话是针对末日审判的情况说的。

  主阿,主阿 指对耶稣客气而有礼貌的称呼。这个称呼表达不同层次的意思,可指一般的“先生”到称 神是。旧约的希腊文七十士译本把耶和华译成主(Kyrios)。有学者认为,耶稣在此视自己是末日审判的;也有学者主张,的称呼是耶稣的门徒用以行神迹的权威所在。当然,这样的了解正反映出复活节之后教会的信仰。对当时耶稣的听众而言,只是一般的称呼;“先生”、“主人”或“老师”之意。

  遵行我天父旨意 指遵行耶稣的话(路六46)。在此尤指登山宝训;由耶稣对律法的新解释而给予跟从他的人每日生活的指引。

{\Section:TopicID=303}22

  那日 为一专用术语,指末日审判的日子(见赛二1117,亚十四6)。

  传道 原文作先知预言。这不仅指预言将成的事,也指解释圣经和传讲 神国的福音。

  奉你的名 行事的依据以及权威的所在。

{\Section:TopicID=304}23

  耶稣在此公开宣称他是末日的审判者,他的判语引自诗六8。虽然传道、赶鬼和行异能的事都发生了,但这不能证明一个人是否是真实的门徒。真门徒的标志在于顺从 神的旨意。

  作恶 原文作不法anomia),指违背耶稣以登山宝训所阐释的 神律法的行为。

八 结语 七2429

  马太以两个根基的比喻(七2427)和一般听众对耶稣教训的反应(七2829),作为他对耶稣登山宝训的结语。

{\Section:TopicID=306}1 两个根基的比喻 七2427

  根据马太的记载,耶稣以这比喻来结束他的登山宝训。这在记载上与路加的次序相同;路加的“平地宝训”也以这比喻(六4749)来结束。耶稣伦理教训中的道德要求虽高过人所能及,但却着重身体力行;耶稣一再强调“行”或“做”的重要性。他七1520中强调必须“结”(poiein)好果子,在七2123中强调“遵行”(poiein)天父的旨意,而在这比喻中(七24)也强调他的门徒必须照他的话去做(poiein)。做,做,做是耶稣伦理教训所着重的。只会听而不照着去行的人,他的生活就没有良好的根基,可随时倒塌;只有那些听了之后照着去行的人,才有生活上稳固的根基。

{\Section:TopicID=307}24

  我这话 指登山宝训的话。

  聪明人 马太所喜欢用的字眼(phronimos)(十16,二十四46,二十五2489),指知道如何实践耶稣话语的人。

{\Section:TopicID=308}2 一般的反应 七2829

  这是马太编辑的话,一方面指出耶稣第一篇的教训到此为止;另一方面描绘听众对耶稣伦理教训的反应。

{\Section:TopicID=309}28

  耶稣讲完了这些话 这是马太对耶稣所讲五篇信息的结语(七28,十一1,十三53,十九1,二十六1)。

  众人都希奇他的教训 这与可一22的话同。在五篇结语中仅在此提到。登山宝训开始时是对门徒传讲的(五2),但结束的时候提到众人对耶稣教训的反应。路加的平地宝训也是如此(六20,七1)。希奇ekpiesso)表惊讶而费解的神态。

{\Section:TopicID=310}29

  听众都希奇耶稣的教训,因为他的教训不像文士呆板的传统式教训,而是听众意想不到的新鲜有力,打动人生。

  权柄 有权威性、能打动、支配人心的。

  文士 见五20──《中文圣经注释》

 

基督教阿们网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