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返回本书目录

 

西番雅书第一章

 

注释

    壹 书名(一1{\LinkToBook:TopicID=116,Name=壹 書名(一1}

    贰 审判临到耶路撒冷(一218{\LinkToBook:TopicID=117,Name=貳 審判臨到耶路撒冷(一2-18}

    叁 审判临到列邦万国(二115{\LinkToBook:TopicID=127,Name= 審判臨到列邦萬國(二1-15}

    肆 公义的警戒与应许(三120{\LinkToBook:TopicID=135,Name=肆 公義的警戒與應許(三1-20}

壹 书名(一1

“当犹大王亚们的儿子约西亚在位的时候,耶和华的话临到希西家的元孙亚玛利雅的曾孙,基大利的孙子古示的儿子西番雅。”(一1

在先知书的引言中,大多有先知的家庭背景,并述明当代历史的日期。旧约中有八部书并无这样的引言,即但以理书、俄巴底亚书、弥迦书、那鸿书、哈巴谷书、哈该书及玛拉基书。但以理书在希伯来正典中并不列入先知书,只在“著作”之内,可见与先知书有别,是启示文学。这七卷都不提家庭背景,却有历史时期。但是俄巴底亚、那鸿及哈巴谷也不在引言中提及历史的资料,只在内容中可窥一二。俄巴底亚论以东,那鸿论尼尼微,却有历史性的地理环境资料。

先知书的引言提及先知的父亲,在以赛亚书、耶利米书、以西结书、何西阿书、约拿书及约珥书。撒迦利亚书不仅提说先知的父亲,也提祖父。但是西番雅书的引言最详细,有五代,追溯至希西家。这是为表明西番雅是出于王族,出身非凡,但也有人认为这个希西家并非那君王,只是有同名的人。这样说法不无理由,但本书引言所以追溯至希西家,必具有用意,说明西番雅尊贵的出身。

有人计算年代方面,提出疑问,因为希西家与西番雅中间有三代,而希西家与约西亚中间只隔两代。但是希西家的儿子玛拿西作王五十五年,再加上他的儿子亚们两年,共五十七年,玛拿西在四十五岁时才生亚们(王下廿一119)。如果亚玛利雅(希西家另一个儿子)比玛拿西年长,那么他的曾孙(西番雅)与玛拿西的孙子(约西亚)年龄相仿,并非不可能。所以西番雅任先知职事,正是约西亚在位的时候。这是一般接受的解释。兹可另援例证说明之。约西亚王在四十八岁已有曾孙约雅斤(参阅王下廿三30及以下),可见一斑。

另一个疑问,是关于西番雅的父亲“古示”的名字,“古示”如果是“古实”,似与埃及有关,因为“古实”是埃提阿伯,即现在的地名衣索匹亚(Ethiopia),那么究竟他父亲与外邦人有甚么关连,是否他母亲不是以色列人呢?但是这完全没有历史的稽考,所以无从研究。1

“西番雅”其名的原意为“保护者”,在耶利米书内为祭司的名字(廿一1,廿九2529,五十二24)。同一名字(ZephaniahsZephaniah的繁体)也出现在其他书卷,列王记下第廿五章十八节“西番雅”,历代志上第六章三十六节与撒迦利亚书第六章十、十四节“西番雅”,是被掳归回的人。在旧约中出现另一个名字,实则是出于同一字根。出埃及记第六章二十二节“以利撒反”的“撒反”(利十4也有同名),为“西番雅”的简体,“以利”是冠以神的名,以示命名的意愿。

同一字根的名字有人名“洗非芸”(创四十六16),地名“撒分”(书十二27)。但“西番雅”原意也可作“北方”解。“西番”为北方,“雅”为耶和华的简称,表明他是属耶和华的,相对的有“巴力洗分”,北方是属“巴力”的。可见这个名字确有信心的内涵。

“耶和华的话临到……”这也是先知书引言常有的,试比较耶利米书引言,曾两次提及。可见时代的紧急,神有启示的话语,焦急地向祂的选民说明。祂选召不同背景的人,成为祂的发言人,成为当代的见证。神的话是合时的,切合当代的需要,也是无时的,向历代启示,甚至现代的人们,仍可从先知书,听见神的声音。神的话有永远的价值。

本节为本书日期作一确定的批注,似不容置疑。这既是在被掳之前,当然尚未应验先知以赛亚的预言,因他曾对希西家说:“从你本身所生的众子,其中必有被掳去……”(赛二十18)。西番雅不是约西亚的直系,他的后裔与王室的遭遇必尽不相同。

 

1 G.B. Gray, Studies in Hebrew Proper Names, p. 262.

 

贰 审判临到耶路撒冷(一218

    (一)审判的威胁(一26{\LinkToBook:TopicID=118,Name=(一)審判的威脅(一2-6}

    (二)主预备祭物(一7{\LinkToBook:TopicID=119,Name=(二)主豫備祭物(一7}

    (三)首领先受罚(一89{\LinkToBook:TopicID=120,Name=(三)首領先受罰(一89}

    (四)那日的哀情(一1011{\LinkToBook:TopicID=121,Name=(四)那日的哀情(一10-11}

    (五)冷漠者有罪(一12{\LinkToBook:TopicID=122,Name=(五)冷漠者有罪(一12}

    (六)神必降灾祸(一13{\LinkToBook:TopicID=123,Name=(六)神必降災禍(一13}

    (七)大日已临近(一1416{\LinkToBook:TopicID=124,Name=(七)大日已臨近(一14-16}

    (八)普世的祸患(一1718{\LinkToBook:TopicID=125,Name=(八)普世的禍患(一1718}

    本章概要{\LinkToBook:TopicID=126,Name=本章概要}

(一)审判的威胁(一26

“耶和华说,我必从地上除灭万类。”(2节)

这是本书的第一段,为主题的信息,宣告神公义的审判,共有八行诗。神的审判必临到全世界,地上的万族;也临到犹大的耶路撒冷。

“耶和华说”,这是先知常用的语句,表明神的权威,信息的严重性。通常先申明“耶和华如此说”,十分严正。在信息之后,再加有“这是耶和华说的”,有时为表明郑重,也可能是安慰,因为“说”字可译为“低语”,神有无限的心意。这里原可置于信息之后,也为郑重的申明。

本节的开端应以耶和华的行动为重点,连续的几节仍着重这样审判的作为:“我必除灭”,“我必剪除”,“我必攻击”,“也必剪除”。

“我必除灭”,“除灭”原意为阻止与消除,将罪恶带至一个最终的结局,是神的行动促成的(原文的文法是Hiphil即有causative idea)。“除灭”这一动词且重复一次,可译为“我必除灭”。重复是为着重语气,也是肯定的涵义,所以可加译“必”字。神的审判是最终的行动,不能逃避,也无可否认,是历史必有的结局。

“万类”不只是人类,而是包括一切的生物,其实是指万有。这些都是神所造的,神要将所有被造的,全部除去,祂有自由,祂也有权利,要将一切除去,好似将桌上的东西一扫而空,将所有的都从地面上扫除,不复存在。这是先知弥迦的信息(弥一2及以下),是神对整个世界的行动。

“我必除灭人和牲畜,与空中的鸟,海里的鱼,以及绊脚石和恶人。我必将人从地上剪除。这是耶和华说的。”(3节)

上节所说的“万类”,现在再作详细的解释,似指所有的动物,当然以人为主。人犯罪,使万物都服在虚空之下(罗八20)。在洪水泛滥之时,各类动物都曾保留,不曾灭种,但是这里的审判就将成为最后的结局。

这里特别指出恶人,罪恶之辈当然是在审判之下,但是“绊脚石”是指甚么人或甚么事物呢?经学家有不同的见解。有的认为这是指审判本身,使恶人绊跌。有的解为毁坏的事,与作这样事的恶人一同败亡。也有的认为这是表示地震的后果,使地面毁坏,山石四散,成为绊跌人的石头。有的因涵义不明,就将这句删去,比较清楚。2但有人仍坚持保留这句,却将“恶人”改为“不法的人”,这是随七十士希腊文译本的译词。3“不法的人”与“恶人”几乎是同义字,似无争议之处。

这里再重复用“剪除”,但是用分词(Participle)的形式,似指正在进行的动作。所以“必”字附加的涵义仍旧存在,但重点在动作的过程:我“正”将人从地上剪除。审判不是只预言将来的事,也可以是指目前已有的现实。

“这是耶和华说的”与上节“耶和华说”相同,再重复,且在本来语句的次序,显然是着重的语气。

“我必伸手攻击犹大和耶路撒冷的一切居民。”(4节上)

耶和华伸手,是审判的动作。这在以赛亚书中屡次出现(九121721,十5,十四2627)。

耶和华要审判世界,审判台在犹大,在犹大的首都耶路撒冷。在审判列国的过程中,先审判犹大,因为审判要从神的家起首。这是在犹大的以色列人很难接受的启示,因为在他们的信仰中,耶路撒冷是圣殿的所在地,是耶和华居住的地方,所以神圣不可侵犯。耶路撒冷必永远屹立(参阅赛卅七35)。神曾应许:“我为自己的缘故,又为我仆人大卫的缘故,必保护拯救这城”,但是早在弥迦的时候,他的预言已经指向耶路撒冷将变为田野的乱堆,与撒玛利亚一样同遭毁灭(弥一16),日后也为耶利米所引用(廿六章)。

弥迦严责犹大耶路撒冷的罪恶,是在社会道德方面。但是在西番雅的指责中,特别指宗教方面,在下半节就有具体的说明。

“也必从这地方剪除所剩下的巴力,并基玛林的名和祭司。”(4节下)

在耶路撒冷敬拜耶和华的地方,竟然有巴力的偶像,许多人敬奉巴力。但是在西番雅的时代,约西亚的宗教改革已有相当的成效,巴力异教的力量已经削弱了,但还有剩下的,不是剩下的巴力,而是剩下那些敬奉巴力的人。神必将那些“巴力的余民”也全都除去,不容存在。

但是研究被掳前的情况,以色列人并未专一敬奉耶和华。巴力的异教一直有相当的势力。以利亚、何西阿及其他先知都一直反对攻击不遗余力,但是实际的果效不大。人们以敬奉耶和华为名,拜巴力为实。这是使西番雅十分痛心的事。

当然在约西亚王之前,有玛拿西与亚们,他们的恶行仍有后遗的症状,一直到约西亚宗教改革,才被有力地遏止。但是这种鬼魔的影响为时太久,根深蒂固,无法完全消除。约西亚在位的早年,已经掀起改革的事(代下卅四37)。是否在西番雅任先知的时期仍未在这事上成功呢?可能这是西番雅感到痛心的原因。

“基玛林的名”必是偶象的名,是亚扪人可憎的神米勒公或摩洛,摩押人称之为基抹(王上十一57)。这些敬奉异教的祭司存在,异教的罪恶必无法消除,所以神必须完全剪除。

“与那些在房顶上敬拜天上万象的,并那些敬拜耶和华指着他起誓,又指着玛勒堪起誓的。”(5节)

这里仍是继续上节的指责。敬拜天象在玛拿西与亚们在位的时候十分普遍(王下廿一3521),甚至在约西亚王的时期仍有这样的现象(王下廿三512)。这是先知们屡次严责的(耶七18,八2,十九13,四十四1725;结八16;参阅申四19,十七3)。拜天象的情况也可在若干书卷中找到(如耶四十四1719;结八16;伯卅一26),大概是在房顶上敬拜,耶利米也有描述(如卅二29)。北国在未败亡之前这情形很普遍(王下十七16;摩五26)。在犹大尤其与亚述交往的时候,就是在亚哈斯作王的期间,也有这种现象(王下十六10及以下),所以对犹大来说,也是司空见惯的事。

他们既敬拜耶和华,指着耶和华起誓。另一方面又指着玛勒堪起誓。他们似乎不认识耶和华是独一的主,除祂以外,不可有别的神。他们却同时事奉几个神,玛勒堪即米勒公,只是在中译词不同,在上节已经解释。他们不专一诚心实意的事奉真神,混合宗教是耶和华所憎恶的,因为耶和华是忌邪的神,不能容让假神存在。本来假神是虚无的,并不存在,是人自己敬奉与信从,更证明人们的罪恶。

在上节指出“从这地方”,地方可能是祭坛的所在。因为巴力诸神是有地方及区域性的。耶和华真神却是普世全地的,怎可将假神与祂并列,这是极大的亵渎。

“与那些转去不跟从耶和华的,和不寻求耶和华,也不访问他的。”(6节)

现在先知更进一步指责另一些人,比上述的更变本加厉。他们完全离弃神,去事奉假神,他们的背道是公然的,毫无忌惮。不寻求也不访问,对耶和华不再敬拜与信奉。这确是可怕的现象。但是这已经成为事实!

 

2 将“绊脚石和恶人”删改,主要的学者为K. Marti Dodekapropheton, 1903, J. Wellhausen Die Kleinen Propheton Obersetzt und erklart, 1982, W. Stzerk Das Assyrische Weltreich im Urteil der Propheten, 1908, C. von Orelli Die Zwolf Kleinen Propheten ausgelegt, 1888主张为地震的景象。J.M.P. Smith, W.H. Ward, J.A. Bewer, 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Micah, Zephaniah, Nahum, Habakkuk, Obadiah and Joel, p. 185ff. 将这句全部删除。

3 参阅F. Schwally, "Das Buch Ssefenya, Eine historisch, Kritische, Untor, Suchung" ZAWX, 1890, 165240.

 

(二)主预备祭物(一7

“你要在主耶和华面前静默无声,因为耶和华的日子快到。耶和华已经预备祭物,将他的客,分别为圣。”(7节)

论耶和华的日子,以两行诗的形式分为十一段。第一段(7节)论日子的临近。第二段(89节下),论审判临到首领。第三段(8节下、9节上),论审判临到迷信者。第四段(1011节上),论灾祸临到城的四角。第五段(12节),论罪人无法逃脱。第六段(13节),论人们发现自己误解耶和华真神。第七段(14节),再述日子临近的迅速。第八、九段(1516节),论那日的可怕情景。第十段(17节),论那日人们的惨状。第十一段(18节),论全地的毁灭。

在耶和华的日子临近的时候,应作甚么准备呢?“要在主耶和华面前静默无声”。在耶和华面前,是敬拜的举动,必须敬虔,静默是虔恭的态度(可参阅哈二20;亚二13;摩六10)。阿摩司论耶和华的日子是审判的日子,特别强调人们道德的失败,必须服在审判之下。西番雅的重点是在审判的普世性,先从耶路撒冷起始,再普及全地。两者都认为那大而可畏的日子不只有外邦的侵略,因为除战争之外,还有饥荒、旱灾及自然界的变故。这些都会带来超自然的现象。耶和华的日子是必然的,然后才可引入更新的时代。这样的信念是先知所共同具有的(参阅摩六3;赛十三6;珥一15,二1)。

“耶和华已经预备祭物。”以献祭的事比喻审判。西番雅书论述的是首次才有的。祭物是指犹大,他们成为祭牲,被宰杀,成为牺牲品。那么“客人”是指外邦的侵略者,如迦勒底人,西古提人等。4

神要将客人分别为圣,为使他们分享供物,他们若未洁净,就无法享受圣物。有人提出问题,如果客人是指外邦人,他们是只享受供献的圣物(犹大)呢?还是他们自己动手来得祭品呢?祭牲是谁宰杀?耶和华还是外邦人?5可能重点不是在此,只说明犹大为祭物,承受神的刑罚。也有解释,认为祭物与客人都指犹大,但解释就十分困难。6

关于审判,以祭物供客人享用的例证,也可在其他书卷中找到(例如结卅九17及以下;参阅赛廿五6,卅四6;耶四十六10,并新约启十九17及以下。再可参阅撒上九1322;撒下六19,十五11;王上一9及尼八10)。

 

4 主张这指迦勒底人的,有Rabbi Izaak ben Juda Abarbanel Jerome, C.F.K. Rosenmuller, Scholia in prophetas minores, 1836, Maurer, Commentarius grammaticus historicus criticus in prophetas minores, 1840, E. Henderson, The Book of The Twelve Minor Prophets translated, 1868认为这指西古提人的,有H. Ewald Die Propheten des Alten Bundes, 1840, S.R. Driver The Minor Prophets, 1906, J. Wellhausen, Die Kleinen Propheten ubersetzt und erklart, 1892.

5 A. van Hoonacker, Les douze petits prophe&tes, 1908.

6 Gressmann根据K. Marti, Dodekapropheton 1903, C.P. Fagnani, "The Structure of the Text of the Book of Zephaniah," Old Testament and Semitic Studies in memory of W.R. Harper, 26077; C.F. Kent, The Sermons Epistles, and Apocalyses of Israel's Prophets, 1910.

 

(三)首领先受罚(一89

“到了我耶和华献祭的日子,必惩罚首领和王子,并一切穿外邦衣服的。”(8节)

第二段的首句是散文的形式,“我耶和华”在涵义上比较明确,也可作第三人称,不必用“祂”字,只论“耶和华的日子”。可将“我”放在行动上:“我必惩罚……”,与第二节起相同。

耶和华的日子是献祭的日子,献祭就是审判,这点曾在上节解释。“惩罚”原意是“访问”,人们既不访问耶和华,耶和华就来访问他们。只是第六节的“访问”原意为敬奉与寻求,而此处的“访问”是惩罚。这一用字是在耶利米书中常见的(五9,九25,十一22,廿五12,卅六31等)。

耶和华惩罚的是首领与王子,他们是从政者,应该对社会罪恶负责。这里并不针对君王,可能他还太年青,无法掌握完全的治权(王下廿二1)。恐怕也不是指他的众子,却是对王室的。西番雅既是出身王室的贵族,必洞悉内情,对他们失望。

那些人穿着外邦的衣服,可能与他们敬拜外邦的神有关。神不容许以色列人拿外邦的衣服。约书亚处死亚干,因为亚干取了示拿的衣服,是当灭之物(书七24及以下)。

“到那日我必惩罚一切跳过门坎,将强暴和诡诈得来之物充满主人房屋的。”(9节)

“到那日”仍指耶和华的日子,神的惩罚是针对那些信奉异教的以及在道德上失败的人。

“跳过门坎”的行动,使人联想起撒母耳记上第五章五节,那些拜大衮神的,避免碰圣所的门坎。因为这是不敬的举动。大衮曾在耶和华的约柜前仆倒,头与手在门坎上折断。所以就有这样的禁忌。耶柔米(Jerome)认为这是指敬拜耶和华的不可任意践踏圣所,以表虔恭。这样的说法都是指宗教方面。7

有人着重道德方面,认为这门坎是指富豪的华厦,仆人们急速地跳跃而出,专去掠夺穷人。8也有人以为这是指穷人的门坎,土豪劣绅随意进出于小市民家中从事掠夺。9

另有解释为当时宫廷的规矩,是外邦人的习俗,进王宫不可碰门坎,必须以右脚先行跨入,可能是宫廷中外邦的卫士那种习惯(参阅撒下十五18;王下一38)。10

这举动可能仍是外邦迷信的观念所导致的。门坎是恶魔的居所,不可侵犯。11所以与上节同指宗教方面。异教及习俗(包括衣着)原为律法禁止,所以先知再提出警戒(参阅申十三章、廿二章以及利十九章)。

从宗教的迷信至道德的败落,也是极自然的趋势。他们掠夺穷人,将财物充满主人的房屋。这是指王宫的房屋,可见暴政的可怕,所以仍指王室的恶行。在先知的信息中都曾加以指责(摩三10;赛三14及以下;弥二289,三13910;结廿二2729)。

 

7 Smith, 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Zephaniah, 191.

8 HitzigSteiner's Commentary 1881.

9 A. van Hoonacker, Les douze petits prophe&tes 1908, W.M.L. de Wette, H. Ewald, Die Propheten des Alten Bundes 1804, C.F. Keil, Commentary on the Minor Prophets 1866.

10 E. Henderson, The Book of the Twelve Minor Prophets 1868.

11 Smith, 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Zephaniah, 199200.

 

(四)那日的哀情(一1011

“耶和华说,当那日从鱼门必发出悲哀的声音,从二城发出哀号的声音,从山间发出大破裂的响声。”(10节)

照原文的字句次序:“当那日,这是耶和华说的。”在形式上仍与第二节与第三节相似。真正的重点仍在那日──耶和华的日子。

“听阿,有呼喊从鱼门发出!”鱼门是耶路撒冷城的入口,在城北,可能与大马色门相似,通往外出的山谷。根据尼希米记第三章三节及十二章三十九节,在古门与羊门之间,历代志下第三十三章十四节记载,鱼门是玛拿西王筑的新墙。这可能是耶利米书第三十九章一至三节的中门。鱼门必通往渔市场,是推罗渔夫送鱼来耶路撒冷城的便道(尼十三16)。

从二城发出哀号的声音,二城实则为新建的城,称为耶路撒冷的第二区(王下廿二14;代下卅四22)。这一区地势较低,在外患侵略时首当其冲,容易陷落在敌人手中。

“从山间发出大破裂的响声”,山间不是在城外,而是城内的小阜,在南方及西南方,是圣殿及富户的住宅区,现在因城墙破裂倒塌,响声在山阜间震动有回声。耶路撒冷大遭毁坏。

“玛革提施的居民哪,你们要哀号,因为迦南的商民都灭亡了。凡搬运银子的都被剪除。”(11节)

玛革提施这一地名,无非确定其地点,有人认为是西罗亚谷,亚兰文译本作汲沦谷。也有的学者依据耶利米书第二十一章十三节,认为是指耶路撒冷的城内外,可能是这地区的工商业中心。12

迦南的“商民”,已将“迦南”地的居民作一批注。迦南常被指为腓尼基的贸易商人,他们的居民大多从商(可参阅何十二8;赛廿三8;结十六29,十七4;箴卅一24;伯四十一6;也包括亚十四21)。

搬运银子的,未必只是兑换金银的,而是指一切的商人。以色列人在被掳之前没有货币,全用金银,需要称秤。钱币还是亚述首创的,在钱币上铸出女神像,又成为异教的产物。因此,先知不仅对商人没有好感,认为他们不诚实,以诡诈的手段来骗取。他们对商业交易的用币也不满意,认为是异教文化所导致的复杂与奢侈。

 

12 Merrill, Ancient Jerusalem, 291307.

 

(五)冷漠者有罪(一12

“那时,我必用灯巡查耶路撒冷。我必惩罚那些如酒在渣滓上澄清的。他们心里说,耶和华必不降福,也不降祸。”(12节)

那时,仍是耶和华日子的危机中,神要彻底搜查,无人可以逃脱。祂好似守夜者提着灯,照明每一个角落,藏污纳垢之地都会暴露出来,不能隐瞒。没有人与物可以逃过神鉴察的眼睛。祂比征城的侵略者搜查得更加透彻(参阅赛四十五3及路十五8)。神所要惩罚的,是那些贪图安逸,漠视神公义的人。

这些安乐的人,是自满的人,没有顾忌,毫不焦虑,自以为安全。这类人在别卷书也有提及(如摩六1;赛卅二911;亚一15及诗一二三4)。这些安逸的人好似酒在渣滓上,久而久之就成为沉淀物,渐成固体,酒力失去,全无功用。他们只求安逸,对生活的旨趣,崇高的理想也不复存在,得过且过,因循苟且,自暴自弃,没有振作的意志,甘心堕落,无可救药。

“他们心里说:耶和华必不降福,也不降祸。”他们完全漠视神满有恩典的旨意与作为,认为神不能起甚么作用。神似乎也完全不关怀人的祸福,无可作为。他们这样想,就不再有任何的信心,认为神是否存在,也不在乎。这是实际的无神论,正如诗人与先知所指责的(参阅耶五12及以下;玛二17;诗十4,十四1),这样的人必受耶和华惩罚。

 

(六)神必降灾祸(一13

“他们的财宝,必成为掠物,他们的房屋,必变为荒。他们必建造房屋,却不得住在其内,栽种葡萄园,却不得喝所出的酒。”(13节)

这些话似乎重复先知阿摩司的预言(五11)。人漠视神,只凭一己的力,建设等于拆毁,栽种实则破坏,一切的劳力必归徒然。在其他先知书中也有类似的预言(弥六15;赛六十五21及以下;结廿八26;参阅申廿八3039)。

在先知的心目中,耶和华的日子已经临近,建造房屋及栽种葡萄园不会有太大的功效,因为一切全都毁坏,人的努力必没有美好的后果。

 

(七)大日已临近(一1416

“耶和华的大日临近,临近而且甚快,乃是耶和华日子的风声。勇士必痛痛的哭号。”(14节)

本段又是新的诗句,论耶和华的日子临到普天下。在语气上无疑是加强了。这个日子是大日,大而可畏的日子(可参考珥二1131以及玛四5)。直译出来,这大日比赛跑的还快,比得奖者更加敏捷。这日子真的临近了,临近而且迅快得几乎刻不容缓。

耶和华的日子有风声,这风声也可译为呼喊,使勇士痛痛的哭号,因为实在太可怕了。“痛痛”也可形容那日子的呼喊,那呼喊好似十分悲惨的呼啸,连勇士都会心惊肉跳,情不自禁地痛哭起来。

耶和华大而可畏的日子来到,实在太迅速了,好似迅雷不及掩耳,甚至勇士虽能奔跑,却无法逃脱,无论有怎样敏捷的行动,也不能躲避。这是神审判的日子,临到遍地,临到万民,人们必须儆醒,随时准备,要预备迎见公义的神。

“那日,是忿怒的日子,是急难困苦的日子,是荒废凄凉的日子,是黑暗、幽冥、密云、乌黑的日子。”(15节)

耶和华的日子是审判的日子,表明神公义的忿怒,在本章十八节还再提及外,其他书卷也有说明(赛十三9;结七19;箴十一4;伯廿一30)。神的忿怒表现在自然的现象中。

这是急难困苦的日子,因为审判带来大灾难,所以连勇士都痛痛哭号。但是人们不信神,只贪图安乐,在罪中享乐的时候终于过去。在人想不到的时候,灾难来到,那只是审判的开端。

这是荒废凄凉的日子,正如约伯记所描述的,但在那书所描绘的不是最后的审判,却是世界的现状(三十3,卅八27)。那在创世时的空虚混沌似乎又回复了。神的创造与救赎,原是使混乱变为秩序,现在由秩序又变为混乱,因为审判世界,使自然都变色。

这是黑暗、幽冥、密云、乌黑的日子,在约珥书已有说明。耶和华的日子,有可怕的黑暗,日月因蚕蚀而无光,暴风雨即将来临,必有无限的幽冥,密云满布,一片乌黑(类似的描写见摩五1820;赛十三10;结廿四12)。

密云乌黑的景况,在以西结书第三十四章十二节也有描写,是指耶路撒冷的陷落,人民被掳至外邦。以云来形容公义的神显现等类似的描述,有五十八次以上。13

“是吹角吶喊的日子,要攻击坚固城,和高大的城楼。”(16节)

先知现在转向战争的恐惧,吹角与吶喊的声音,在其他书卷中描绘得甚为详尽(参摩一15,二2;耶四19;书六5;又可参阅士七1822)。

犹大为防御外患的侵略,必须建筑坚固的城墙及高大的城楼。根据亚述的西拿基立记载,他曾攻击希西家王,夺取了四十六座坚固城,其他保障堡垒无数。14

神的审判还不只利用外患的侵略,有战争的恐惧,而且人们不再有居住的地方,安全的处境。一切都不可靠,所以都必毁坏,没有一样是不更动与破损的。耶和华的日子从自然的现象至社会的情况,都起了极大的变迁,人完全无法来阻止与挽救,事前既不能预防,事后也无能补救。人们完全陷在一种无助与无望之中,无可奈何,这是多么悲惨的景象!神救赎的恩典不再实现,祂公义的作为只有毁坏,除灭一切的罪恶,消除一切的罪人。

 

13 Brown, Driver & Briggs, A Hebrew and English Lexicon of the Old Testament.

14 Smith, 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Zephaniah, 205.

 

(八)普世的祸患(一1718

“我必使灾祸临到人身上,使他们行走如同瞎眼的,因为得罪了我。他们的血,必倒出如灰尘。他们的肉,必抛弃如粪土。”(17节)

审判的灾祸临到众人,不仅是罪人,也是整个的人类,因为全世界都在审判之下。人们慌乱地逃难走避,但是漫无目标,东闯西走,在惊惧与无助中,好像瞎眼的人走路(类似的描述见申廿八29;鸿三11;赛五十九10;伯十二25)。

审判确将临到全世界人类,但神并非不公平,使义人与罪人一同灭亡,事实上神还是要除灭罪人“因为得罪了我”。得罪神的,还有甚么可以获得宽宥的呢?

他们的血必倒出如灰尘(参阅诗八十三13及十八42)。人的生命毫无价值,好似街上的灰尘。他们的肉也必抛弃如同粪土(参考耶九21,十六4;诗八十三10;伯二十9)。“肉”必指人的精力,在战场上遭杀戮,而失去生命。沙场作战中,人的生命就如粪土一样,也没有甚么价值可言。所以在大而可畏的日子中,审判也必除灭人的生命,一同归于灭亡。

“当耶和华发怒的日子,他们的金银不能救他们。他的忿怒如火,必烧灭全地,毁灭这地的一切居民,而且大大毁灭。”(18节)

在整段的结语中,先知的信息将审判的必然性与全然性,作一番清楚的交代。耶和华的日子是耶和华发怒的日子,不再有救赎的作为,恩典的安排。人完全服在审判之下。

人们看为最珍贵的是金银,但是那时金银的价值不再存在,完全失去效用。以赛亚书第十三章十七节说,外邦人(如玛代人)只来攻击他们,既不着重银子,也不喜爱金子。外邦的侵略无非抢夺财物,但是有时财物也无济于事,更何况是神的审判,祂的目的是惩罚,“发怒的日子,赀财无益,惟有公义能救人脱离死亡”(箴十一4)。在公义的审判中,没有拯救。

“祂的忿怒如火……”可比较以西结书第七章十九节:“当耶和华发怒的日子,他们的金银不能救他们……”现在连全地都必烧灭,金银财物与人当然全被除去。在第三章八节也有类似的话:审判是神在全地上施行灭绝的事(赛廿八22)。

神要烧灭全地,又毁灭这地的一切居民(类似的信息见赛十23;耶五18,四十六28;结十一13及二十17)。神烧灭的全地,也包括“这地”。这地是否指犹大与耶路撒冷呢?全地与这地二者都是一起的,如果这地只指犹大,也应包括在全地之内,因为神的审判是普世的。

 

本章概要

第一章开始,就论神的审判(23节)。审判在范围方面来说是普世的,不仅外邦人,也包括以色列人。世界是在神公义道德的治权下。审判的目的不是毁灭,而是改变。甚至在神的公义中,仍有神无限的慈爱。审判是为使人悔改,是出于神爱的动机。事实上,审判不是只为人,也为牲畜。地上的一切都因人而受罪恶的辖制(尼尼微城悔改的时候,约拿书记述,连牲畜也披麻禁食。神顾惜的,不仅人,也连牲畜)。所以审判使悔改的人改变归正,遭毁灭的只有恶人。审判是神的圣言,以低语的方式给予安慰与警戒。这是先知所传的信息。

在审判中,神所毁灭的是这些(56节):(一)剩下的巴力和基玛林的偶像;(二)偶像的名号与祭司;(三)敬拜偶像与秘密信奉者;(四)不跟从耶和华的;(五)冷漠不信者。

“那时,我必用灯巡查耶路撒冷……”(12节)。神正在行动中,祂施行奖赏与刑罚。人必须向神负责,决定自己的前途。但是叛逆神的,却自以为安全。冷漠是不信的态度。他们不信耶和华会有甚么降福或降祸。结果他们是自趋灭亡,没有前途,财富被抢,房屋变成荒凉,一切建造与栽种都完全落空(13节)。

神怎样来巡查呢?当祂决意采取行动,必十分彻底,任何地方都要搜查,所有东西都要检查。这会是普遍的巡查,没有一个人可以避免,没有一条路可以逃脱,没有一个方法可以抗拒,除非真正的悔改。巡查的目的是为发现罪恶,并消除一切的污秽。所以神巡查,是求世界的安宁,人们的福祉。

人说耶和华必不降福也不降祸,因为他们心中不怕神,他们也不愿有神来干豫。但是公义的神决不放过。

耶和华的日子终于来到(14节及以下),作者将这日子人物化,好像一个人在匆忙中赶路。他是忿怒的人,他一出现,就有困苦与急难,荒凉与凄凉,是十分恐惧的。这也是争战的日子,有吹角吶喊的声音。

耶和华的日子是黑暗、幽冥、乌云的日子,暴风雨即将来到,毁坏的事必然发生,没有盼望,没有光亮。

耶和华的日子是忿怒的日子,其实神不轻易发怒,祂的忿怒是积蓄起来,祂一直忍耐,甚至忍无可忍,以致如火爆发,如水涌流,盛不住而满溢出来。

耶和华的日子是毁灭的日子,物质的损坏,土地的荒凉,一切全都破坏。这是人们遭难的日子,在无助中,失望里(参阅诗一○四篇)。在昏黑中盲目(参阅伯十二25),在惊惧中杀戮(诗七十九篇)。

耶和华的日子临近了,良心作这见证,圣经提供这事,世事也不住说明这将来的事实。无法否认。

这给予的教训是甚么呢?

(一)人们需要先知的话语,这紧急的信息促使人们警觉与准备,儆醒与谨慎。

(二)历史的趋向,越来越接近这日子,这是普世的情况。世局更催促这日子,审判是关乎万民的。

(三)神的手满有恩惠,也满有公义,这两者是在一起,分不开的。这是审判的作为,也是拯救的行动。

(四)审判来到,向重要的人先下手,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地位高的人首当其冲。然后遍及全地一切的人。

(五)神的公义带来救恩,只对忠信敬虔的人,悔改归正的人。天国即将实现,公义就要伸张。──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西番雅书》

 

基督教阿们网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