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返回本书目录

 

哈巴谷书第三章

 

Ⅶ 哈巴谷的诗篇(三119

  在这卷书的正典形式中,哈巴谷献上了一个祷告,以响应神所给他的答复。他为了神的身分(234节)和神在创造中的作为(3a515节)而归荣耀给祂。哈巴谷在经历耶和华同在的回应中显露的信心和倚靠(1619节),是整本圣经中最令人感动的经文之一。

A 音乐附注(三119b

  这章经文是以术语的解释为开始和结束的,这些术语和诗篇中礼仪文学的集成有密切的相同点;这也说明这章经文确实可能曾脱离本书其余部分而单独流传(见49{\LinkToBook:TopicID=142,Name= Ⅲ 哈巴谷書})。这章圣经被称为祷告,这个字是哀歌诗篇或祈求诗篇的标题(诗十七1,八十六1,九十1,一○二1,一四二1;参:诗七十二20)。哈巴谷被认为是这首诗的作者,或者至少这首诗的保存有点关系(见一1)。这里也说这首诗是用流离歌NIV 直接将原文音译作 on shigionothJB 作“挽歌”;吕译“激昂奔放的调子”);这术语较少见(诗七1),只用于完全倚靠神的信实的经文中。这歌要用诗弦的乐器(诗四1,六1,五十四1,五十五1,六十七1,七十六1),很可能是以竖琴(参:撒上十六1623)伴奏,并且是由伶长指挥,这人出现在其他诗篇标题中共五十五次之多。

  另一个批注细拉selah)是诗篇文学特有的,在本章中出现三次(3913节)。它可能是个音乐上或礼仪上的标志,但它的意义却无从知悉。

B 祈求(三2

  诗人根据耶和华过去作为的“报导”(RSV,参思高;和合本作名声),用两个方法来回应。我在敬畏中站立NIV;和合本作我就惧怕),这是他个人对神创造和维持万有的能力和主权的回应(参:创二十二12;诗十五4;箴一7;赛五十10);对于神,他只能信靠、顺服。有人将两个希伯来文字母对调,结果变成诗人“看见了”神的作为(参:吕译、思高、NEBBHS);但如此改变的抄本支持非常微弱。除了敬畏之外,作者也盼望这位过去曾经显祂大能作为的神(参一12),现在,在这些年间仍然如此做,实现祂在一至二章中的应许。神过去的作为要复兴NIV RSV 皆作“更新”),好叫神和祂的工作能再次显明出来NIV 被人认识,参二1480。耶和华在历史中的“工作”(RSV),将在第315节用能力和审判的词句来描述。

  勃然大和审判并非神全部的本质,它们只不过包含了神本体启示的一部分,反映出祂怎样对待那些破坏祂约的人;先知在这节经文的上下文提及的奸恶国家(见一24),自然无法免去神的忿怒和审判。祂也是一位对那些顺服祂律法之人发怜悯的神(参:出三十四6;申四31,三十3)。刑罚落在那些敌挡神和祂律法之人头上,无论是祂自己的百姓(参一24)或他们的仇敌(参二220);但在这些刑罚中,哈巴谷仍呼求神祂属性中怜悯的一面为念,并显出怜悯来。“怀念”(思高)这个字在别处是用在神对那些承认祂之人施予立约的恩典(参:创八1,九15;尼一8;伯十四13;路一5472)。神的爱是那么坚强,甚至当祂极度受人轻忽、背弃、拒绝时,祂仍不顾对方的作为,反倒以怜爱来对待他,如丈夫对妻子、母亲待孩子一样(参:赛一21820;何十一811)。人的错误是真实的,但神的爱怜和渴望赦免的心也同样是真实的,只要和好的“条件”──一颗更新、渴望承认神的心──一出现,祂的怜悯将如洪水漫溢,不可遏抑。这首诗最后的部分(1619节)将会描写这怜悯。如此看来,第2节可说是本书信息的浓缩,也是今日所有人需要向这位永远公义,但也永远怜悯之神发出的祷告。

 

80 七十士译本显然是读作“祢将要在两个活物中间(shnayim hayyim)被认识”,而非“它(指神的作为)将要在这些年间复兴(shanim hayyehu),祢将要在这些年间使它被人认识”;这读法产生了一个传统,即动物围绕着伯利恒的马槽。这一改变源于元音的修正,以及省略了两个的重复字母;但希伯来经文是全然可以接受的,并不需要如此修正。

C 神的权能显在历史中(三315

  在这首诗歌中,作者用了两组不同的词汇表达神的大能,而这两组词汇都是描写祂属性的彰显。祂的来临是以神显现的语句来描述,用超自然的现象描绘神的接近与莅临(37节;参:出三15,十九1619,二十四1517;王上十九1112)。祂也被描写成一位神圣的战士,为自己的名和自己国度的缘故,与大自然和祂子民的仇敌争战(815节;参:出十五118;诗二十四710,六十八;赛三十四115,五十一910)。这首诗歌借着所用的字汇和历史的引喻,将两个主题混合在一起。

i. 神的来临(三37

  从诗人身处以色列历史中期的位置(2节),回顾神在出埃及时期大能的作为,并沉思未来。

  34. 头一个用来描写神来临的词句,令人回忆起神在西乃山的显现。这个字用的是古老的诗歌形式 eloah(参:申三十二1517;特别是约伯记,用这个字超过四十次以上);祂被形容为圣者(参一12),这词在别处是与神在出埃及时期的大能连在一起用的(参:利十一4445)。祂从提幔而来;从巴兰山临到;提幔位在以东或西珥(参:耶四十九720;俄9),巴兰山也是在以东境内(参:创二十一21;民十12;十二16)。在以色列人出埃及和征服迦南时期,以东/西珥这个地区,尤其是巴兰,和耶和华前来帮助以色列有很密切的关系(参:申三十三2;士五45)。

  这里详细地描述神本体的外在彰显,那些看见祂的来临之人,必已察觉出这些表现。祂荣耀的光被形容为“光辉”(思高、NEB;和合本、吕译皆作辉煌AVRSVNIV 则作“荣耀”;参:伯三十七22,四十10;诗一○四12),以成对的光线81(参:出三十四293035)射出(参:箴四18;赛六十3)。光线这字也用来指“角”(AV;参:撒上十六13;王上二十二11);这些角本身就是力量与能力的象征(参:撒上二10;哀二317),从这几节经文中亦可看出。此处是刻意使用这个双关语句,将神来临的光辉与祂极大的能力结合在一起,后者有待更详细地描述。这光辉以及它引起的颂赞充满了整个宇宙(诸天大地;参:创一1;诗一○四25)。

  5. 神的莅临伴有瘟疫热症。两者皆和出埃及事件(参:出九315;诗七十八4850)及神在西乃山与以色列人相会(参:出五3;民十四12)有关。在古代近东地区,重要人物总有助手随行(参:撒上十七7;撒下十五1)。所以耶和华在此也有两个人格化的助手,它们皆顺服祂的管治(参:诗九十一6),证明祂的能力。两者也都是迦南人的神明,在此隐喻着与异教崇拜的抗衡,因为这些都不是自存的神明,乃是在耶和华的命令之下彰显的自然作为〔参:创一16,亦对发光体的神明作了“化除神话”(demythologizing)的处理人〕。

  6. 耶和华在西乃山与祂的百姓相会时,自然界怎样震动(出十九1619),祂现今的来临也照样使地震动82(和合本小字),“使万国惊跳”(吕译;和合本作赶散万民;参:伯三十七1)。这些事远较出埃及和漂流旷野时期的特殊事件广泛,因为受到影响的永久的长存的(参:创四十九26;申三十三15)。它们象征亘古不变,但要被神搅动,因为只有神是真正不变的。祂的作为NIV ways,“道路”或“法则”)“永远一样”(吕译;和合本作“与古时一样”;RSVNEBJB 皆作“长存的”;参:诗九十2)。这节经文引进了耶和华宇宙性、末世性的来临(参:诗九十七45;赛二十九6;珥三16;鸿一5;亚十四4;启十六18)。它从神带领祂的百姓出埃及的事件中,对神产生的一种独特经历出发,至宣告神的属性是永远不变的,而将来也一样。

  7. 这一段落结尾时,神的显现与开头时一样,都是往南看去(见3节),这两个民族必然是首先察觉神从那方向来的。他们就是古珊米甸,这些贝都英游牧民族(badouin nomads)的特征是帐棚。古珊在这节经文外从未被提及,但它可能是米甸人的另一个名字,或是其中一个族群,是西乃山和南地(Negev)区域的游牧民族(参:创三十七2836;出二15,三1;民二十二47)。我们若将这节经文开头几个字的意义解作“因着(参:撒下十九22)不义”,就是指先知所观察之民族所做的坏事,那这些民族“悲痛”(NIV;和合本作战兢)的原因就是不公义。这个解释是将 aven 解作“不义”,而不是遭难(见一3,和合本在那节经文中就是将这个字译作“罪孽”);这解释有确实的根据,但似乎不适合上下文,所以诸英文译本皆未表现出此一解法(中文译本亦然)。因为在神的显现中并未提到罪,而这些民族在本书中似乎也没有出现,更不要说受到定罪。许多学者将希伯来文头两个字的元音修改,表达出“恐惧”的意思(参 BHSRSVNIV、现中、思高)83;这较符合上下文,也当然就是他们悲痛的原因了。

 

81 希伯来文的文法形式指明是成双的。

82 “塌陷”这个字只用过这么一次,而“崩裂”这个字则曾以“打碎”的形式出现过(伯十六12;耶二十三29)。

83 tahat aven(“因着不义”)变成 tehatena thitteyna(“在恐慌中”);参亚喀得文 haattu,“惊慌、恐慌”(OppenheimAssyrian Dictionary, 6, p. 1)及 hattu,“惊慌、惧怕”(同上,150页)。

ii. 神的争战(三815

  这是一个新段落,因为这以第二人称的“祢”直接向耶和华说话,而不再是单以耶和华为叙述的主词。整个意象也改变了,因为这里将神描写成一个神圣的战士。祂的行动使人惧怕,正如前几节经文中祂的本体所产生的影响一样(37节)。这里和前一段经文都提及出埃及、西乃,和征服迦南时期的事件,因此这两段经文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8. 这里是以耶和华为说话的对象,祂首先是以怒气愤恨来面对洋海江河。在迦南人的神话中,巴力遭逢人格化的神明 Yam(海洋),又称为审判之河84。以色列人借用了这个主题,但去除了任何将自然现象神化的因素。这里描写耶和华与海洋争战,是发生在创造时期或其他非特定时期的(参:伯二十六1213;诗二十九,八十九910)。同一个主题也被借用,来描述神在出埃及和征服迦南时期拯救的大能作为,如神的大能将红海和约但河分开(参:出十三17~十四31;书三1317,四2124;赛十26,四十三16,五十2)。也与红海事件连在一起(参:出十四528;申十一4;书二十四6),只是在哈巴谷书中,这两者被列为神军队的一部分(参:王下二1112;耶四13;亚六17;启九79,十九1121),而不是祂仇敌的军队。它们为神的百姓带来的乃是救恩,不是屠杀(见1318节)。

  神对诸水的控制也是个末世的命题,显明祂继续管理祂所造之物的大能(参:赛十一15;鸿一4;太十四2233;启二十一1)。

  9a. 除第8节的车马之外,在此提及更多属神的军械。祂已经备妥了祂的(可能是暗示洪水,创九1316)和(字面意思是“杖”,见14节,和合本作“众支派”),并将箭从“箭袋”(吕译、RSV)中取出。用来修饰这些箭的形容词意义含糊,同一个希伯来文字根含有“起誓”(参和合本、AV)和数目“七”之意,而两种读法都有根据。七箭连发在以色列人的战争中很常见到85,虽然在我们所讨论的这个时期尚未发现这种证据。在巴力神话中,神明的箭发光(有处经文也作数字七86),所以这里也有可能是响应迦南人的诗歌。耶和华在刑罚和审判中使用箭,是诗歌中常见的(参11节;申三十二23;诗七13,十八14)。将“七”这个字略加修正,就产生了将武器“奉献”的观念,这也是以色列人熟知的(参:申三十二4042),且似乎更适合这里的上下文。这奉献在此是以口头上的“话语”完成的(AV)。

  9b 11. 这里用写实的手法,详细地叙述这位神圣的战士临在时,所带给自然界的深远影响。大地的表面起了变化,它像创造时期(参:诗七十四14)和洪水时代(创七11)一样,被江河所“裂开”(吕译;和合本作分开);正如江河本身在红海事件中被神分开一样(出十四1621;尼九11;诗七十八13;赛六十三12)。山岭……“翻腾”(吕译、RSVNIV;和合本作战惧),就像人在惊慌或痛苦时一样(参:申二25;赛二十六18)。这幅图画也与过红海事件连在一起,那时大水深渊战抖(诗七十七16),“横流而过”(吕译、NEBNIV;和合本作过去;参:诗七十七17),就与此处描写的一样,发出裂岸涛声,“波涛汹涌”(现中、和合本作汹涌翻腾;“波涛”希伯来文作“手”,参 AV、吕译、和合本小字)。

  天空的星体也受到神大能的影响。日月都停住,不继续依循它们素常的轨道运行,就像约书亚征服迦南期间,它们也曾因神的命令而停住一样(书十1214;参:王下二十911;赛三十八8)。在这里,它们是停在它们的“居所”(思高、AVRSV;和合本作本宫),这词通常用来指神居住的所在──圣殿(王上八13;赛六十三15)。这正与约书亚的事件相反,那时是太阳光延续照射(参 NEB NIV,将那件事解释为延长明亮时间)。然而黑暗而非光亮,才是神大能同在(申四11;撒下二十二12)和审判(珥二31;参:出十2122;结三十二8)的记号。在这位大能战士的面前,仅剩的光源是神的(矛),这是神显现(参:出十九16)和审判时(参:申三十二4142)发出的亮光。

  12. 不仅是自然界,连列国也要感受到这位神圣战士的临在。在出埃及和征服迦南时期,神的大能怎样为这些外邦人认识(参:申四38,七1;诗九5),他们仍要照样地感受到(参:诗九1520;赛十7)。他们当中也包括压迫者巴比伦(二420;参:赛十三4,十四36)。为了达此目的,神将要“跨过”(现中、JB;和合本作通行大地。别处曾用这动词描写军队的行进(参:撒下五24,二十二37),所以它乃是继续战争的意象(见8911节)。祂将要“在盛怒中”(吕译;和合本作发愤恨,见8节)行走;“踹踏”(吕译;和合本作责打)他们,如同踹榖之人踹榖一样(代上二十一20;参:赛二十五10;摩一3;弥四13)。

  13. 与神对巴比伦(她曾威胁要倾覆神的百姓)的忿怒相对,在此有一个盼望的应许,就是神将要拯救祂自己立约的百姓百姓这词是特指那与耶和华有特别的、非外邦人所能享有的关系的人(参:出三7;申七6;何一9,二1)。他们也被称为祂的受膏者(弥赛亚);这词通常用来指个人,这里可以说是指君王,习惯上他是要受膏立的(参:撒上十1,十六1213,二十四610;撒下十二7)。他是百姓的代表(参:赛七89),所以他的受膏与分别为圣,也可以代表百姓的成圣。

  这节经文的前半是一把钥匙,可以让我们了解这章和本书其余部分的关系。神并非忽略罪孽(一24),也不是容许人欺压祂的百姓而不受刑罚(一1217),乃是纪念祂的约,为他们的缘故而采取行动。整首诗和神显现的目的正是要陈明,神的审判会伴随着祂不断的恩眷。在此我们看到神怎样回应哈巴谷的抱怨(一1217)──祂的百姓将要得救。

  这里用打破……的头的意象,来摘述征服巴比伦──恶人──的军事行动。这行动在别的地方惯用于描述军事挫败(诗六十八21,一一○5;参:民二十四1787,故再次显明神是战士。这“头”也可以喻指领袖,巴比伦人的王将要被击打,彻底地受挫败(参:撒下二十二39;伯二十六12;诗十八38,八十九10)。在挫败时受击打的头,和得胜时受膏的头,成了强烈的对比。神的仇敌不仅要被打败,还要彻底地被“暴露”(吕译;和合本作露出,三9;见二16类似的行动),从头到脚都无所遮盖,作为她羞辱的记号(参:赛四十七3;哀四21;结十六37)。

  14. 以色列将要因仇敌被毁灭而惊奇,因为恶人(13节)的战士RSVJBNIVNEB 作“领袖”;现中作“将领”)本来如旋风(参一911),要击败神的百姓,“驱散”(现中;和合本作分散)他们像糠一样(参:赛二十四1,四十一16;耶十三24,十八17;番三10)。仇敌期望自己能得胜,可以像贪婪的野兽一样,从她那倒霉的被害者那儿掠夺、吞吃战利品(参一813,二5)。在神的大能之下,得胜者/被害者的角色遽尔逆转。巴比伦的头,或者是她的“领袖”(JB,见13节),不单未能得胜,反倒要被刺透,受挫败,而且是被她自己的戈矛(字面意义是“杖”,9节;参11节,用了另一个字;吕译也作“矛”;和合本则作“枪”),这可能是指巴比伦在毫无战争之下被古列王所败88贫民──那些忍受压迫和艰难(参:诗十29;赛十四32,五十四11;番三12),与恶人直接对立(13节)的人──将要因神大能的得胜而获益。

  15. 这一段是以它在第8节开始时的主题结束,神的践踏,暗喻过红海事件(参:出十四2129;见8节的注释)。

 

84 M. D. Coogan, Stories from Ancient CanaanWestminster Press, 1978, pp. 75115.

85 G. Vermes, The Dead Sea Scrolls in EnglishPenguin Books, 21975, pp. 131, 134.

86 J. Day, 'Echoes of Baal's Seven Thunders and Lightnings in Psalm ⅩⅩⅨ and Habakkuk 9 and the Identity of the Seraphim in Isaiah ', VT 191979, pp. 143151,他将这里的七道光线和诗二十九34a4b5789,神七重的雷鸣之声平行。

87 D. W. Baker, Idiomatic Expressions in Hebrew and Akkadian Relating to the HeadUniversity of London, 1976, pp. 5367,尤其是 pp. 5456.

88 ANET, pp. 315316.

D 敬畏与信心(三1619a

  说话的人再次改变,这次是先知以第一人称来述说自己的经历(参82页,815节的引言{\LinkToBook:TopicID=166,Name=ii. 神的爭戰(三815})。哈巴谷的疑问得了答复,甚至使他发出了圣经记载中,其中一篇最有力量的信心宣告。

  16. 诗人记录了他个人因着神圣战士(815节)的大能而生的惧怕、敬畏反应。这些反应是用生理的词汇描述的(参:鸿二10),包括“腹部”(AVNEB;吕译作“心肠”;思高作“脏腑”;和合本作身体;参创二十五23;箴十八8;何十二3)、嘴唇,以及下半身肢体(NIV 作“腿”;NEB 作“脚”;吕译、思高、现中皆作“步伐”;和合本作在所立之处)皆受到影响。头一个和最后一个响应是以同一个字战兢来表达,这个字的字根在本章中已经出现过两次(27节),不过略有细微差别。

  诗人的回应并不止于惧怕。他与神的关系亲密至他能质问神,他也知道自己可以相信祂,信靠祂必有响应的行动。所以他能倚靠神的属性,等候祂的行动,反对那些犯境之民。这些事将在巴比伦灾难之日发生,这日子并非那独一、末世的“耶和华的日子”(见9798{\LinkToBook:TopicID=171,Name= Ⅲ 信息}),而是一个要来的审判之日,是特别为他们存留的。这可以由希伯来文没有用定冠词──“一日”,而非“那日”──看出来。这日子就像那些审判以色列和列国之日子一样,只不过是那终必来临的最后之日预见的代表,保证那日子必要来临,陈明那日子的特性──刑罚恶人,却是那些跟随神之人的喜乐。巴比伦的日子终于在主前五三九年来到,败于玛代波斯(见48{\LinkToBook:TopicID=142,Name= Ⅲ 哈巴谷書})。

  1719a. 诗人体认到他可以稳妥地信赖神的恩典,不仅是在国家复兴的事上,也在个人的安宁,甚至是存在上。犹大国的经济主要是农耕经济。她的生计大多从农作物的收成而来,如无花果、葡萄、橄榄,和其他田间出产,以及牲畜,如绵羊、山羊、牛群等。有时这些来源甚至都有可能缺乏,诗人看见:终极而言,他的存在并非倚赖这些,而是倚赖它们的来源──耶和华。祂是那位立约的,必兑现祂的应许,在祂立约之民遭遇患难的时期,祂也是他们的救主(思高、现中;813节;参:出十五12;撒下二十二3;诗十八246;弥七7)。甚至就在现今,在怀疑与受压之间,作者仍要欢欣(参:诗三十二11;赛二十五9;珥二23)。这并非因着他自己的任何好处,也不是因着欺压他之人有任何弱点。他的欢欣是以神和他,和祂百姓间的关系为基础,并由此而涌出。一切都可被剥夺,但却永远不能使他离开那与他立约的神(参:书一5;罗八3839)。这可从他用来描写拯救的神之字眼看出来。哈巴谷虽在剥夺与苦难之间,仍然感觉到可以称神为“我的”神(参:诗六十三1)。这亲密的关系是确定、坚实的,是建立在那稳固的根基上──神的约中诸般的应许:祂要与祂的百姓有永远的关系(参:申七69);而不是建立在情感或人反复无常的兴致上(参:民二十三19;何十一9)。这是二章4节所强调之信心的实际注释和范例。

  诗人拥有的任何力量或确信,皆归因于耶和华的主权,并且皆从祂而来(参:诗十八3239;珥二25)。神不仅在人面对持续的艰困时注入活力,也赐下生命力,使人可以如母鹿稳行在高处(参:撒下二十二34;诗十八33)。这些受造之物无忧无虑地跳跃与雀跃,可以反映出诗人蹦跳的喜乐(参:伯二十一1112;传三4;太十一17)。别的经文也提到在高处会得帮助(申三十二13),不过用的是不同的动词,其处境则是征服地土,欢喜地承受为业(参:申三十三29)。如果这正是这里的意义,那这一整章就或明或暗地提及出埃及──西乃──征服迦南的历史而将之结合在一起。以哈巴谷意志消沉为开始;怀疑神的公义和公平,结束时却是活泼地信靠神的供应和维持的能力。──《丁道尔圣经注释》

 

基督教阿们网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