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返回本书目录

 

哈巴谷书导论

 

{\Section:TopicID=140}Ⅰ 先知哈巴谷

  哈巴谷爱神,但却很少有人像他这样,预备好与神进行对话,质询神的作为是否公义。当然,在属灵生活中,大部分信徒都会遭遇怀疑神、质问神的时刻。然而,很少人会像约伯那样公开地与神争辩,甚至站在神面前,当面质问神对人的举动是明显不合理的,就更罕见了。这正是先知哈巴谷所作的,当神响应哈巴谷最初的问题后,他甚至更进一步对神的答复发出挑战。

  先知的角色之一,乃是作为以色列神和祂百姓的中保。当百姓偏离了圣约,先知就当提醒并督促百姓回转。然而哈巴谷却反过来,呼吁神解释祂的作为为什么看来不符合圣约的要求。先知站在与百姓对立的局面已经够危险了,何况面对面质疑神,更是少有人敢为的。哈巴谷正是这样的一位先知。

  圣经关于哈巴谷的记载,几乎比其他任何先知都少,甚至连他的父亲、支派或家乡都未提及。他的名字显然不是希伯来文,而是来自亚喀得文,指某种植物或果树45。在当时以色列人的生活上,亚喀得文与他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见下面,4647{\LinkToBook:TopicID=141,Name= Ⅱ 時期})。

  稍晚的传统试图更仔细地确认哈巴谷的身分。次经《但以理、彼勒与大龙》(Daniel, Bel, and the Snake)中说:但以理在狮穴的那一周,哈巴谷带食物给但以理,以维持他的生命。有一抄本称他为一个利未人耶书的儿子。因着哈巴谷与音乐的关联,尤其是第三章中的诗篇(见三119),是与利未人有关的礼仪(拉三10;尼十二27),再加上他的头衔是“先知”(一1),有人因此猜测他是圣殿中专职的先知,不过还没有证据证明有这种职务存在46

 

45 A. L. Oppenheim, The Assyrian Dictionary, 6Oriental Institute, 1956, p. 13,关于 habbaququ 的记载。

46 J. A. Motyer, 'Prophecy, Prophets', IBD, p. 1283.

Ⅱ 时期

  哈巴谷说预言的时期,和本书写成的时期,向来是一件令人争论的事47。根据一章6节,提及巴比伦人的入侵就要来临,圣经作者称他们为“迦勒底人”48。约从主前六二五年起,新巴比伦帝国在尼布卜拉撒(译注: Nabopolassar,尼布甲尼撒之父)掌握下国势日强;主前六一二年毁灭亚述首都尼尼微;主前六○五年,尼布甲尼撒(Nebuchadnezzar)在亚述的迦基米施打败埃及和其联军(耶四十六249,国势达到顶峰。哈巴谷所预见的这次侵略,可能在主前五八七年以前任何时间发生,那一年耶路撒冷终于被巴比伦所毁。这些预言可能是在稍早时候发出的。一个颇切合的时期是约雅敬作王期间(主前609598年),因在这段统治期间,巴比伦的威胁愈来愈强50。他们于主前五九八年前来攻打犹大;约雅敬后来死了,很可能是被人刺杀的(参:耶二十二1819,三十六30)。作者对巴比伦的残暴之亲身感受(参一1217),正与这段时期的历史吻合;因此哈巴谷是与那鸿、西番雅和耶利米同时代的人。

  犹大约在一世纪多以前,就目睹了她北边的姐妹以色列的沦陷与被掳。一再干犯神的约,是不可能永远不受刑罚的,然而犹大本身却没有记取这教训。根据先知所预言,犹大自己也将面临同样的命运。

  先知也预言巴比伦的败落,这件事终于在主前五三九年发生了,而在该年,伊朗民族的玛代波斯联盟在古列率领下攻取了巴比伦。

 

47 Jocken, pp. 3106,讨论各种提议的取舍。

48 D. J. Wiseman, 'Chaldea, Chaldeans', IBD, pp. 257258;和 W. G. Lambert, 'The Babylonians and Chaldeans', POTT, pp. 179196.

49 A. K. Grayson, Assyrian and Babylonian Chronicles J. J. Augustin, 1975, p. 99.

50 见布赖特,《以色列史》,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350351页。

Ⅲ 哈巴谷书

  哈巴谷书在小先知书中排第八位,在那鸿书与西番雅书之间;这三本书在时间上大致相同,对耶和华的公义、主权与恩典的观点也类似。

  这卷书的结构相当简单明了,包括哈巴谷向神发出的两个问题,每个问题后面都跟着神的回答。头一个是关于耶和华对罪──尤其不义──显然是过分宽容(一24),随后是神的保证,祂要使用迦勒底人或新巴比伦帝国作为祂对付罪的工具(一511)。第一个答复就这样指向主前五八七年,巴比伦毁灭耶路撒冷的事件(见4647{\LinkToBook:TopicID=141,Name= Ⅱ 時期})。但这引来哈巴谷更大的道德难题:神怎能使用一个比被惩罚的国家更残暴、更无人性的民族作审判的工具呢(一1217)?哈巴谷期待有一响应(二1),这响应终于来临,神应许要审判巴比伦(二220)。这第二个答复指向主前五三九年波斯征服巴比伦的事件(见上一段)。哈巴谷用一首敬拜的诗篇,来响应神对祂公义和慈爱的保证(第三章),这篇诗回想神如何在西乃山临到以色列民(三37),像一个大能的勇士为以色列争战(三815)。这卷书最后以先知一段感人肺腑的祷告,表达对神的信靠作为结束(三1619a)。

  研读这卷书,会遇到两个主要释经问题。头一个牵涉到困扰着哈巴谷的第一个问题,那些持续犯罪却未受惩罚的恶人之身分(一4)。他们是谁?他们与一章13节的恶人有何关系?再者,在这两处经文中所说的义人又各是何人?关于这点提出过的建议很多,部分原因是由于本书日期的推算。这些建议包括亚述人、埃及人、迦勒底人、希腊人、西流基人(Seleucids),或部分犹太人。甚至有学者建议是某一特定党派的犹太人51;这点并没有足够的证据来确定。一章4节的恶人最有可能是部分犹太人,他们背弃了耶和华和摩西的律法,令那些仍然信守主道的人感到难过。神对这些恶人的审判将是以巴比伦军队入侵的方式临到;这是哈巴谷无法忍受的,因为相较之下,犹大的恶人远比残暴的巴比伦人“更公义”(一13)!

  一章4节和一章13节的恶人必定是指两组不同的人,因为如果头一处经文的恶人,是指有时围困犹大的亚述人或埃及人52,那么义人必是指全体犹大人了。然而,尽管我们可以理解为何哈巴谷要呼求耶和华,刑罚外来的压迫者,释放自己的同胞,但他对耶和华答复的反应却是不可理解的,因为他对于使异教压迫者受苦的多寡不应有任何道德上的困难。先知的反应,意味着一章4节的恶人只是犹大中的一群人,而一章13节的恶人则是神所差来刑罚他们的巴比伦入侵者;因此,一章4节中的义人,就是犹大中那些经历了不义和逼迫而受此苦难的人,而一章13节中的义人则是指犹大整体说的,以此对比更邪恶的巴比伦人。

  第二个问题牵涉到第三章的经文在本书的位置。昆兰经卷包括有一卷对本书的注释,却没有第三章53。因为这份文件缺少了这首诗篇,有人就建议说这是后来才加进本书的。但这个建议又产生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它究竟是何时被加进来的;因为所有的七十士译本抄本和主前第三、二世纪起的经文都包括这篇诗54。它未曾出现在昆兰经卷中,较可能的解释似乎是:它比头两章的材料较不适合昆兰社团的需要和兴趣。这一章没有包括在注释中,并不证明它不存在本书里,就如今日许多讲道,也不包括许多旧约经文和书卷,可是这并不表示这些经卷已经不被列在圣经正典中。

 

51 E. Nielsen, 'The Righteous and the Wicked in Habaqquq', Studia Theologica 6 1953, pp. 5478; M. D. Johnson, 'The Paralysis of the Torah in Habakkuk i4', VT 35 1985, pp. 257266.

52 见布赖特,《以色列史》,322348页。

53 Brownlee.

54 Brownlee,以及 J. T. Milik, Ten Years of Discovery in the Wilderness of Judah A. R. Allenson, 1957, pp. 14, 18.

Ⅳ 信息

  先知的角色是要带领国家和她的领导人回头,顺服神与祂百姓在西乃所立之约。如果圣约的义务被忽略或放弃,先知通常要冒个人生命危险,面对犯罪之人,并奉耶和华的名要求悔改。然而在哈巴谷的例子,先知冒更大的危险面对耶和华自己。在这里,先知不是呼求神帮助他的国家,如在别处所见的(参:诗十,十二,四十四,六十,七十四),反倒是呼求神审判那些犯罪之人(一24)。这些恶人的身分有多种可能(见4749{\LinkToBook:TopicID=142,Name= Ⅲ 哈巴谷書}),但显然是那些背弃神律法的犹太人。就如以色列背约不能不受刑罚,耶和华也照样不能容许祂的约被破坏而无反应。因为神不采取行动,似乎有违祂公正与公义的特性(2节),所以先知提出质问。这项质问与约伯的质问类似,都是问神祂是否真的控制这个世界。约伯也面对着相似的处境:他的“系统神学”与他实际经历的神的作为不符合(参:伯六2830,七112021,九21等;亦见耶十二)。

  但哈巴谷不像约伯,他得到神直接的答复(一511):刑罚即将来临,但却是借着巴比伦人这工具临到的。对先知而言,这产生更严重的神学和道德问题;因为巴比伦人入侵的“疗法”比犹大人罪恶的“疾病”更糟。巴比伦人是异教徒,根本不敬拜耶和华的,神怎能使用他们来刑罚自己的百姓呢?他们的残暴也是众所周知的,这刑罚似乎远超过他们的罪孽所当得的报应(一1217)。

  神的答复是:祂所拣选用来管教犹大的工具,本身必须为它的行动负起道德责任,也不能免除当得的刑罚(二220)。这信息不仅用消极的方式表达,描绘出作恶者的审判与死亡;它也带来正面的生命信息。在一段对教会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旧约宣告中,犹大得知:作恶之人将为他们的行为受罚,但“义人必因信得生”(二4AV)。犹大或任何与神立约之民,若坚守神的圣约,无论是旧约或新约,那么他们所相信、所事奉的那一位,必保证他们存活。哈巴谷以一个敬畏与信心的祷告,来回应这盼望与审判的应许(三章)。他回想耶和华如何在西乃山临到祂的百姓(37节),以及祂作为大能勇士的权能(815节)。在过去这些证明神的存在与能力的亮光中,哈巴谷在敬畏、但却喜乐的降服中,把自己放在神的手和眷顾里,即使所有维持生计之物都消失了,这位神仍然能供应,而祂也确实供应了(1619节)。

哈巴谷书大纲

Ⅰ 标题(一1

Ⅱ 恶人未受惩罚的问题(一24

Ⅲ 耶和华的头一个答复(一511

Ⅳ 刑罚太过的问题(一1217

Ⅴ 等候答复(二1

Ⅵ 耶和华的第二个答复(二220

 A 异象(二25

   i. 宣告(二23

   ii. 生与死(二45

 B 讥刺诸祸(二620

   i. 掠夺者(二68

   ii. 阴谋者(二911

   iii.   助长暴力者(二1214

   iv. 败坏者(二1517

   v. 异教的偶像崇拜者(二1820

Ⅶ 哈巴谷的诗篇(三119

 A 音乐附注(三119b

 B 祈求(三2

 C 神的权能显在历史中(三315

   i. 神的来临(三37

   ii. 神的争战(三815

 D 敬畏与信心(三1619a

──《丁道尔圣经注释》

基督教阿们网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