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返回本书目录

 

约珥书第二章

 

贰 呼召归回在大日之前(二117

第二章很明显的是继续第一章的信息。前后都在描绘蝗灾的情况。第一章蝗灾在旷野田间,第二章蝗灾已进入耶路撒冷城,足见灾情更加严重。事实上,国中的居民都已在受害中(一214及二1)。圣殿及祭司也都已遭难(一91316及二14下,17)。以色列全境都在灾害之下(一6121720)。蝗灾在第一章早已作通盘的描述,在蝗灾的过程中,不仅有蝗虫屡次来犯(一4),而且在灾情之后,又遭苦旱(一8121718)。可见第二章只是补充(二49),所描写的可说是大同小异的。但是这两章的重点仍有不同之处。

(一)在第一章,灾祸已经来到,呼召会众举哀,因为他们实在陷于苦难之中。第二章蝗虫似更具体地指侵犯的敌军,日趋接近,所以发出警报,促大家警觉,刻不容缓。

(二)现在“你们应当禁食哭泣悲哀,一心归向我。”(二12)现在不是只举哀,更要切实悔改,归向神,所以与第一章有别。

(三)呼召悔改在第一章十三至十四节已经提及,却不及第二章十五至十七节那么紧急。

(四)蝗灾似乎不在第一章强调,早在第一章八至十八节详述。现在是新的灾害来到,外患的侵略在第二章描写。

(五)耶路撒冷城似已被列邦管辖(二17)。蝗灾似已过,现在的火焰似乎是战火,蹂躏整个的城市。

(六)耶和华似率领敌军来侵(二11),与蝗灾不同(一67)。

(七)蝗灾本来就不寻常,但是敌军的侵犯更加特别。他们好似蝗虫一般有毁坏性,而且这些军队几乎是灵界的,不只是来自异邦,因为耶和华的日子来到了。

所以第二章虽与第一章相连,但在主题方面显然不尽相同。耶和华没有直接的言词,先知只将那大而可畏的日子摆在会众面前,促他们赶紧悔改。

这里没有提说君王与宫廷,只有祭司与长老,看来是在被掳之后的时候,但是耶路撒冷城似有保障,有人甚至认为是在尼希米建造城墙之后,将日期延至更后的了。1论耶和华的日子(参照番一1415及赛十三章),也不尽相同,也说明更后的时期。

从文体结构方面看。第一节是警报的呼声,这一重点在十五节再重复“在锡安吹角”、(可参阅何五8,八1;耶四5及六1)。

从第二至十一节,先知作精细的描述,第三节上、六节上及十节上都说明这日子的豫兆显著,第十一节成为结语:“耶和华的日子大而可畏,谁能当得起呢?”本章与西番雅书第一章十六节相同,是吹角吶喊的大日,也与那鸿书第一章十五节下相同:那日是黑暗、幽冥、密云、乌黑的日子(二2,约珥似乎重复西番雅的论调)。

敌人来侵的情形(可参阅赛五2830;哈一8;耶四13;鸿二4)。在第四节:“他们的形状如……”,有点像以西结书第一章十三、十四、二十六至二十八节,八章二节,十章一节,四十章三节,四十二章十一节,四十三章三节(也可参阅但八15及十68)。

第二章十二至十四节是第二段,以耶和华的言词为开端,呼吁会众悔改。他们深信耶和华恩慈的性格(13节),也希望神恩慈的后果(14节)。这些劝勉的话有点类似祭司教导律法的口吻,2也是先知惯用传信息的方式(参阅摩五515)。

第二章十五至十七节,又以命令词呼召会众举哀,形式与第一章相似,却重复第二章的主题。正如第一章十四节向耶和华哀求,第二章十七节也以哀求的祈祷作结。

 

1 Rudolf Kittel, Geschichte des Volkes Israel, vol, 32, 605, Jacob M. Myers, "Some Considerations Bearing on the Date of Joel," ZAW, 74, 1962, 191.

2 Joachim Begrich, "Die priesterliche Torah," in Werden und Wesen des Alten Testaments, ed. Paul Volz, Friedrich Stummer, Johannes Hempel, BZAW 66, 1936, 7578.

 

(一)宣告耶和华的日子(二111

“你们要在锡安吹角,在我圣山吹出大声。国中的居民,都要发颤,因为耶和华的日子将到,已经临近。”(1节)

吹角是吹奏一种牛角,是弯曲的形状,吹角的音调不同,是一个警报的声音。所谓“大声”是那种拖长的尖锐的响声,使人易于识别。那是一种争战的号角(书六20),与吹角招聚人们守节不同(参阅民十10)。这种警报宣布敌人临近的消息,所以国中的居民听见之后感到惊惧,甚至发颤,急于避难。锡安就是圣山,在那里吹角,是向全国的居民发出的警报,事态十分严重。

“因为”作为说明的原因,实在不是敌人的来临,不像第二节下所说的,而是耶和华的日子将到。“临近”与“将到”连在一起,也是以西结书第七章七节所强调的。西番雅书第一章十四至十六节也是因耶和华的日子带来最后的审判而发出吹角的声音。诗篇第九十八篇六至九节,也论世界受审判,而以吹角为首先的警报。

如果回忆西乃山神的显现(出十九1619及二十18),也有吹角与密云,人们因耶和华显现而颤抖。但是警告人们防备敌人的来临,必须吹角(何五8)。敌人从北方来(珥二20),表明耶和华已经临近(耶四56),神必降罚于以色列人。西番雅书第一章十四至十六节,也同样以西乃山神显现的事为背景,而描绘耶和华的日子,真是大而可畏的。

“那日是黑暗,幽冥,密云,乌黑的日子,好像晨光铺满山岭。”(2节上)

再引用西番雅书第一章十五节下的话,几乎完全同样地描写耶和华的日子。也是阿摩司所叙述的:第五章十八、二十节“那日黑暗没有光明。”“不是幽暗毫无光辉么?”出埃及记第十章二十二节描写因蝗灾而有的黑暗。神的显现在火中、云中及幽暗中(申五22)。那时山上有火焰冲天,并有昏黑密云幽暗(四11)。所以那大日来到,也会有这样的情形(参阅诗九十七2上)。

在乌黑的情形下,又为甚么有晨光铺满山岭。原来那是指一批人群,好像山岭上的晨光,也有以为是蝗虫受阳光之反射而似光耀。事实上乌黑(shehor)与晨光(shahar)字音十分近似。这里似指蝗虫,以下有所说明。

“有一队蝗虫又大又强,从来没有这样的,以后直到万代,也必没有。”(2节下)

这样的蝗灾是空前的,也是绝后的,实在是非常的情景。这真是神极大的刑罚,是咒诅临到以色列人。最后的末事,在耶和华的日子临近的时候发生了。

“他们前面如火烧灭,后面如火焰烧尽。未到以前,地如伊甸园。过去以后,成了荒凉的旷野。没有一样能躲避牠们的。”(3节)

火是象征着蝗灾,也表征旱灾(一19)。所以蝗虫破坏在先,好像前面烧灭一切的火。跟着就是干旱使地上余剩的树木也一同除去。前后的毁灭是可怕的。前面与后面,可指人们在灾害之中,走头无路,进退维谷。

伊甸园是最丰饶之地,土地肥沃,所以果木丰盛,但终必荒凉,好似旷野一样。伊甸与旷野成为极尖锐的对比。以西结随着以赛亚书的愿望(五十一3),伊甸园是将来的希望(结卅六35)。但是旷野变为伊甸园,只是神救赎的工作。伊甸成为荒野,是人犯罪的结果,是审判来临必有的现象。

没有一样是可以躲避的,在战争中避难(士廿一17;撒下十五14),但是一切后路都已堵塞,使人无法逃脱。当耶和华的日子来到的时候,人想逃脱,也是不可能的事(参阅摩五1820,九1,二1415;赛二1021,十三1416;结三十69;番一813)。

“他们的形状如马,奔跑如马兵。”(4节)

这是以蝗虫来描绘战马,虽不甚相似,却在敏捷与毁坏性方面也不无相同之处。“马”是一个普通的用词,指一般的马,但“马兵”是指战争时的马。两者在此处必是同义字,都是指敌国的军力,特别威武,尤其在奔跑沙场的威势中(伯卅九2)。在第七节还再重复。以马喻为军事力量,在以赛亚书屡次提说(赛三十1516,卅一1),也常指远方来的外邦(赛五2628),尤其是指北方来的仇敌(耶六2223;参阅耶四13;结卅八4)。

“在山顶跳的响声,如车辆的响声,又如火焰烧碎的响声,好像强盛的民摆阵预备打仗。”(5节)

蝗虫成群搧翼的嘈音,可喻为战车奔驰的响声(参考启九79;似与这里所描述的十分相近)。作者再以另一幅画面与音响来描写,火烧干草,发出燃烧的声音,如众军士准备出战的嘈杂声音相似。“强盛的民”可能指敌军,也必指最后的争战之恐惧情景。好似耶和华自己发动的,正如耶利米书第六章二十三节描述的一幅战场的图画,这万世战争的预言,始终成为一种威胁,是先知特别强调的。

“他们一来,众民伤恸,脸都变色。”(6节)

蝗虫或强盛的军队一来到,众人必惊惧以致伤恸,好似妇人受产难之苦一样,作者以此形容耶和华的日子来临的情况。以赛亚书第十三章八节:“他们必惊惶悲痛,愁苦必将他们抓住。他们疼痛,好像产难的妇人一样,彼此惊奇相看,脸如火焰”(参阅结三十16)。仇敌来自北方,也有这样的现象(耶四31,参阅五322)。耶和华显现的时候,人颤抖,地溶化(诗九十六9,九十七5)。这真是大而可畏的日子来到的情况。

“他们如勇士奔跑,像战士爬城,各都步行,不乱队伍。”(7节)

敌人来侵犯,不是乌合之众,却极有训练,井然有条,秩序完好。勇士与战士应是同义字(三9再提说),在迅速中而不混乱。这里是否仍以蝗虫为喻呢?箴言第三十章二十七节曾形容蝗虫,“没有君王,却分队而出。”似很有秩序。

“各”不仅在本节,也在下一节。各别的在整体中仍守秩序,所以毫不紊乱。这似乎值得一提,因为在历史的结局之前,神的安排,甚至在历史事件每一个细节,都有神的计划,使人看清,不敢随意轻忽,必须儆醒起来,有高度的警觉,等候大日的来到。

“彼此并不拥挤,向前各行其路,直闯兵器,不偏左右。”(8节)

他们的队伍始终不乱,谁也不会碰到别人,挤来挤去,或争先恐后。有这样好的秩序,这样整齐的部队,行军必十分有效,因为大家都不会阻碍,就更加迅速,勇往直前,无法抵抗。

自第六节起,七十士译本似乎作更生动的描绘。第六节提说他们众民伤恸而脸都变色。在希腊文译词可作:“他们的脸色好似烧红的锅,红得发亮,如同火烧。”足见情绪的紧张,在惊惧中而感兴奋不安的神色。第七节“不乱队伍”原意为“不弯曲”,队伍始终整齐,直行的,没有曲折。行军十分威武。第八节“拥挤”也译为离开队伍,他们不会擅自离队,保持完整。他们有兵器的负荷,却仍继续往前,毫不懈怠,足见其精神之所在。

“他们上城,蹿上墙,爬上房屋,进入窗户,如同盗贼。”(9节)

他们的行动十分敏捷,很快就深入住宅地区,古时窗户没有玻璃,所以在开口处容易闯入。在每句话都似以短句作为顿挫的音响,于是韵律越转越快,直达高峰,使效果更为有力,读者的恐惧更加深了。

“他们一来,地震天动,日月昏暗,星宿无光。”(10节)

第十、十一节又迭起另一高潮,重点在耶和华的日子。这一转折点,在文法的结构上也极为明显。“他们一来”,在第六节已经有这样的语气。他们一来,也指祂来,就是耶和华来了。自然界现象就有显著的变动。耶和华的日子一到,似乎又回复混乱的情形(参阅耶四2326以及鸿一56),地震天动,指天地都要颤抖。3日月昏暗,已在第二节充分说明了。

参照以赛亚书第十三章,可作十分好的对比。在以赛亚书第十三章四节曾两次提起“声音”,也是约珥书第二章五节的用法。这军队是“大国人民”(以赛亚书),“强盛的民”(约珥书)、“惊惶”(以赛亚书)、“伤恸”,原为同一用词。两书都着重“脸部”的表情。二者都提到日月星宿变为黑暗,都描述房屋受抢劫。蹦跳如跳舞一般,指仇敌之凶暴,也是这两本书所描绘的(赛十三21;珥二5)。

关于先知论耶和华的日子而给予的威胁,由蝗灾看到耶和华的日子,也是这两本书的论述,只是以赛亚书并未提说蝗灾,却是战争的灾害,而约珥书第二章也以战祸为主。最后的灾殃已经无可避免,耶和华的日子在耶路撒冷实现,却成为宇宙整体的毁灭。

“耶和华在他军旅前发声,他的队伍甚大,成就他命的,是强盛者。”(11节上)

这半节有三个短句,在每一短句之前有一个连接词:“因为”、“实在”,为加强惊奇的语气。提到军旅,是补充第二节“又大又强”好似蝗虫般的军队。所以这里再重复,“队伍甚大”。“成就他命的”尤其强调他们顺从祂的命令,不如说他们是应验了耶和华借着先知所传的话。“命”原意为“话”(参阅耶一12)。神所发动的,不只是世上的列邦(6节),也是宇宙的万象(10节),甚至耶路撒冷。最后提到“强盛者”是指大而可畏的神,祂的日子也是大而可畏的(参阅番一14;玛四5及珥二31)。

“因为耶和华的日子大而可畏,谁能当得起呢?”(11节下)

这也是玛拉基书的论调(三2)。没有人可以逃脱这无可抵御的敌军。在目前的灾情下,耶和华的日子早经历代先知宣告,现在必须实现了。最后的问话不只是修辞的,甚至是实际的。人们必须面对。

 

3 B.S. Childs, "The Enemy from the North and the Chaos Tradition," JBL, 78, 1959, 18798.

 

(二)招聚会众切实悔改(二1214

“耶和华说,虽然如此,你们应当禁食,哭泣,悲哀,一心归向我。”(12节)

这里开始耶和华的言词,但是由先知来传递的,“耶和华说”为强调传信的权威。这是耶和华的命令,所以先知可以呼吁以色列人顺从。七十士译本加上“你们的神”:“耶和华你们的神说”,可知先知的重点了。

“虽然如此”似应放在前端,不是耶和华说,而是“虽然如此,耶和华说……”情况虽然恶劣,但在无望中仍有盼望,因为耶和华的话来到,使人有一条出路。

“耶和华说”直译为“耶和华的低语”,放在前端,在约珥书只在此处,4实在有鼓励与安慰的用意。在原文加上“现在”你们应当……时候已经到了,而且十分紧急,刻不容缓,现在应当立即悔改。但是如果依据字的排列,“现在”应在前面:“虽然如此,现在耶和华说。”

“禁食、哭泣、悲哀”是真正悔改的态度,这样才算“一心归向神”。“归向神”是悔改的动作,他们转离神的审判,转向神的拯救(参阅摩四611;何三5,十四1;耶三10,廿四7)。归向神,就是重新面向神,这是一心一意的,或说是全心一意的,包括思想与意志,也是整个人格。5“禁食、哭泣、悲哀”是悔改的举动,也是惯有的礼仪。先知约珥确十分倡导。

“你们要撕裂心肠,不撕裂衣服,归向耶和华你们的神。因为他有恩典,有怜悯,不轻易发怒,有丰盛的慈爱,并且后悔不降所说的灾。”(13节)

撕裂衣服,再披上麻布,是举哀的动作。这里并没有禁止举哀的动作(结廿四1618)。这里的原意作:撕裂心肠,不要只撕裂衣服。只有空洞的礼仪,后果是不堪的(耶四4)。约珥这里所着重的是,各人对神的态度,必须重新在思想与意志上纠正。何西阿与耶利米用词“归回”,是促以色列人离弃迦南的偶像而归向神(何二7;耶四1)。阿摩司(四611)、以赛亚(三十15)与以西结(卅三915)所着重的,是离弃一些不端的行为。6申命记也屡次强调这个意思(三十2810)。在耶路撒冷的礼仪中,人们以为符合了律法的要求,其实在先知的话语中再行强调,大家并没有达到这个标准。

有人以讥讽的解释,认为以色列人为表示举哀悔改,常撕裂衣服,在衣襟上特别简单缝制,一撕就分开,到时缝起来仍旧完好。这样撕裂衣服,只是外面的动作,完全失去真义了,所以真正撕裂的,不是衣服,而是心肠。

以下是信条(下半节)。最先的例证在出埃及记第三十四章六、七节,在约拿书第四章二节也重复。“有恩惠有怜悯”也在别处提说(如诗一四五8;尼九17等)。在用处上决不偶然,因为灾祸促人悔改,而悔改使神回心转意。在约拿书灾殃会警告外邦人悔改,而在约珥书中耶路撒冷怎可不因灾殃悔改么?神将后悔不降所说的灾,这是根据耶利米的说法(十八78,廿六31319,四十二10;参阅出卅二1214;撒下廿四16;摩七36)。约拿书是否根据耶利米呢?不过在约珥书,他们是面对耶和华的日子,要归向耶和华,似有新的重点。

关于神的后悔,当然不是指祂意志的改变,祂决不会出尔反尔的。但是祂情绪的伤痛,不忍将刑罚降下,这是祂的性格。祂是有恩慈的神,看顾世人(出廿二27)。祂的怜悯,好似父母对儿女的眷顾,关切无助者在危险之中。“不轻易发怒”是指祂长期抑压怒气,站在远距离,只抽一口深长的呼吸。有丰盛的慈爱,是表明自动的和善,经常帮助需要的人,使对方能有信托的心,完全依靠。灾祸的来到是必然的,先知已经下了断语,但是悔改仍可对神的改变有新的希望。这项信念仍有鼓励与劝勉的作用。

“或者他转意后悔,留下余福,就是留下献给耶和华你们神的素祭和奠祭,也未可知。”(14节)

“或者”原意为“谁知道”,这是一种质疑的问号,为智慧文学的口吻(传二19,六12以及耶十七9)。“或者”的涵义是有的(如拿三9;撒下十二22;摩五15;番二3;哀三29下及出卅二30)。这是仰望神的自由,能扭转不可避免的劣势。这是带着希望的情怀,也在于祷告者存谦卑的心,深信神的怜悯。神既不轻易发怒,祂的转变就不是不可能的了。祂的转变在于人的转变。人的祷告是“求你转意,不发你的烈怒,后悔不降祸与你的百姓”(出卅二12)。耶和华对外邦人有怜悯,不降所说的灾(拿三9)。对以色列人,也必施恩,留些逃脱的人(拉九8)。现在留下余福,还赐予谷物新酒与油(申七13,十六101517以及该二1519)。他们生计没有断绝,就有力量献上素祭与奠祭。他们仍可继续敬拜,神仍是圣约的主,救赎的恩典仍会施予。

 

4 参阅Hans Wolff, Hosea, 49, Friedrich Baumgartel, "Die formel neum jahwe," ZAW, 73 1961 27790.

5 George Pidoux, Lhomme dans LAncien Testament, CTH, 32, 1953. 25ff.

6 Hans Walter Wolff, "Das Thema der 'Umkehr' in der alttestamentlichen Prophetie," ZTHK 48, 1951, 12948.

 

(三)呼吁众人哀求恩主(二1517

“你们要在锡安吹角,分定禁食的日子,宣告严肃会。”(15节)

向会众指示悔改之后,再以哀歌形式,重复第一章(512节)的主题。但是这一次更有积极的用意。吹角不只是发出警报,警戒众人赶快逃脱或应战。这次吹角,是好似节期的宣告,要招聚众人来守礼仪,再以禁食与严肃会表明切实悔改的心迹。现在逃避的不是耶和华,而是逃向耶和华,以祂为避难所,为保障。

“聚集众民,使会众自洁,招聚老者,聚集孩童,和吃奶的,使新郎出离洞房、新妇出离内室。”(16节)

这里是一些敬拜者,他们来聚集,必须先行自洁,成为必有的准备(书三5),他们在工作上要放下离开,饮食起居也需调整,有些行为要自制(如撒上廿一5)。

老幼都要算在内,因为耶和华的日子连妇孺也不可逃脱(赛十三16;结三十1718)。新郎新娘的喜乐,在耶和华审判的时候也都止息了(耶七34,十六9,廿五10)。他们都要出来,不得享受新婚的快乐。本来他们因新婚可以免役,不必从军(申二十7,廿四5),现在却不可避去。

“事奉耶和华的祭司,要在廊子和祭坛中间哭泣说,耶和华阿,求你顾惜你的百姓,不要使你的产业受羞辱。”(17节上)

事奉耶和华的祭司,是当时最重要的领导人物,是神的发言人。他们帮助会众明白敬拜的意义,也知道怎样遵守神的律法,信守神的圣约。以色列人是神的选民,该以敬拜耶和华为首要的事。他们在廊子,就是圣殿前面的入口,一直到献燔祭的最主要的坛。在那里他们在哭泣悲哀之中。那地方就是以西结书第八章十六节所提的,有二十五个人背面耶和华拜天象的地方。这是很神圣的地方,是不容亵渎的。正如第一章十五至二十节所记载的,祷告引述着。

求耶和华顾惜祂的百姓。“顾惜”原意为流泪(如申七16,十三8;结五11,七4以及赛十三18)。这是一种十分关切的悲哀,几乎与“忧伤”或“后悔”是同义字。在诗篇的哀歌中并未出现,但在尼希米记第十三章二十二节就有类似的用意:“怜恤”(参阅耶十三14;结廿四14;尤其是拿四1011)。祭司特别向耶和华提出,希望神顾念祂的百姓。

“百姓”的同义字是“产业”,耶路撒冷人是属于神的产业。有时译为“基业”7。神的百姓落在外邦人的手中,就是一种羞辱。

“列邦管辖他们,为何容列国的人说:他们的神在那里呢?”(17节下)

列邦竟然来管辖以色列人──神的百姓,怎么不是奇耻大辱呢?“管辖”一词,也在诗篇第一○六篇四十一节;申命记第十五章六节及耶利米哀歌第五章八节用同一个字,也有相同的涵义。但是这字(Mashel)也可作为智慧文学的用词,可译为讥刺或讽刺。外邦人显然看不起以色列人,尤其是以色列的信仰,认为耶和华神没有能力来救祂自己的百姓。所以用讥讽的口吻问他们的神在那里。(参阅出三十二12及申九2628)摩西的祷告,他求神无论如何要保守祂的百姓,因为这是耶和华的产业,也是祂的见证,所以神的选民不能这样受辱蒙羞。

“你的神在那里呢?”对以色列人来说,这是最难堪的问题。神的名是不可亵渎的,祂的能力是不容置疑的。所以诗人无法容忍人这样向祂讥讽(诗四十二411)所以这里的哀求,实在是有说不尽的心意。

 

7 Georges Boyer, Textes juhidiques, ARM 8, cf. Martin Noth, Die Ursprunge des alten Israel im Lichte neuor Quellen, 18f.

 

本章概要

“你们要在锡安吹角”(115节)。可说是本段最清楚的论调与情绪。其中所含有的紧急感较第一章似乎更加深切。作者吁请众人要切实在思想与意志方面改变,切实悔改。这不是只为现在的苦难祷告,更要为未来的危机──耶和华的日子切切求告神。

耶和华的日子是先知长久宣告的信息,甚至神在西乃山显现,已经预示那日子的情况。现在这信息就更加紧急了。这信息是对耶路撒冷的圣所会众的,他们是神的百姓(17节下)。问题是:在耶和华的日子,谁能当得起呢?(11节下)阿摩司(五1820)与以赛亚(二911)论这日子,是说没有人可以逃脱,只有一个出路,那就是归向耶和华(1213节上)。这条路不是自己的设想,或是以礼仪的方法能奏效的,惟一的只有求耶和华自由与恩慈的行动(13节下,14节上)。他们必须悔改,这里没有指出那一方面的悔改,一定是指各方面,完全彻底的悔改。

归向神,承认神的主权,看清神的心意。不再倚赖礼仪的动作,而是先知宣讲的话语,专心等候神,让神在地上的万国,显明祂的旨意。

现在只有求神向耶路撒冷重新施恩,不然就没有甚么前途。老少都需起来,与祭司一起哀求耶和华,这是以色列全会众都要努力的事。他们总是神的百姓、祂的产业,不能为外邦侵略,成为贻笑的话柄。

约珥宣告的信息,耶路撒冷就走向耶稣基督,等候祂降世。有的不这样盼待救主,仍以遵行律法,为生命惟一的途径。但是有些正等候神有自由的行动,以新的恩惠实现祂的救赎。前者终于落在列邦的管辖之下(17节下),而后者盼待神留下余福,使基督为福分,赐给世人,成就神的救赎(14节)。

论新耶路撒冷,约珥的信息十分适切。教会工作好,并不是信心的目标。救赎的道理以及救主的恩惠之外,也应想到将来的审判,所以在基督复活之后,祂升天起,等候祂的再来,更有一种紧急感。

约珥书第二章一至十七节,以色列人必须面对审判,正如启示录七个教会必须面对的危机一样。教会必须悔改,归向神(13节),不然教会的名字有可能被涂抹(启三5)。但是教会悔改,或者神会转意(14节)。神的审判仍必须从神的家起首(彼前四17)。所以撕裂心肠,归向耶和华,因为祂有恩典,有怜悯(13节)。

 

叁 求告耶和华、有新生命(二1832

第二章十八节似乎是承接一章四节的述。蝗灾预言最后大而可畏的日子,这是先知宣布审判的信息。现在先知所传讲的仍是末事,却是救恩的确据,究竟神必怜恤祂的百姓。本章第二十八节:“以后”再带入这确据,成为完美的救赎风景画。

第二十八至三十二节,在希伯来正典中为第三章全章。自拉丁通俗文译本将这几节乃归于第二章,以后七十士译本也作这样的编排(原来七十士译本是照希伯来正典的)。这五节经文的编排,仍有不同的意见。有人将第二章十七节下至十九节,作为这三节经文的前言,成为一个整段。1也有人将第二章十七节上算起2或从第二章十五节算起。3有些学者以这五节作为补充的解释,阐明第三章十五、十六节的经义,甚至有的主张这段经文应成为本书的结语。4但是那些改排的理由似不充足。在循序阅读时,都不难察觉,且看下文的解释。

这里自第二章十八节起的分段,约略分为四小段。第一小段为第二章十九至二十节,这是一种信心的答案,给予确据。第二小段为第二十一至二十四节,可分为三首诗。再予确据,加以勉励。第三小段为第二十五至二十七节,强调耶和华复兴的作为。第四小段为第二十八至三十二节,强调复兴的条件:求告耶和华的名。

从文体方面看,有很美的诗文。例如在第二章二十节,是十分突出的体裁。作者述北方军队被逐的情形分为三短节。第一短节有两个同义字“干旱”、“荒废”。第二短节有两个字对比:“前队”、“后队”,“东海”、“西海”。第三短节再有两个同义的说法:“臭气上升”、“腥味腾空”。这种同义的对比在第二十八至三十二节也极显著。“老年人要作异梦,少年人要见异象。”“仆人和使女”,“日头要变为黑暗,月亮要变为血。”

但是这整段经文并没有一律的诗体,几乎是综合性的,只是信息的中心要义,都以确据的言语为用词,可连串起来,成为完整的一环。

耶和华的言词有第二章十九、二十节、二十五至二十七节,然后自第二十八至三十节,仍以先知传信者的方法宣讲,此外,末事论的语气十分显著,“以后”,“在那些日子”。

在要义方面,前后也十分连接。“求告耶和华”,是解释第二章十二至十七节。第二章十八至二十节,是答复祭司的哀求(17节)。耶路撒冷得着拯救(二32)。实际上是答复第二章十八节的话。在那里有剩下的人,为耶和华所召的,他们就有责任,将信息传给后代(一3)。

 

1 Karl Budde "Der Umschwung in Joel 2," OLZ, 22, 1919, 105f.

2 Ferdinand Hitzig, "Die Zwolf Kleinen Propheten," KEH 1, 1881.

3 Julius A. Bewer, 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Obadiah and Joel, ICC, 1911.

4 Hans Wolff, Amos and Joel, 58.

 

(一)答案(二1820

“耶和华就为自己的地发热心,怜恤他的百姓。”(18节)

耶和华答复哀求的祷告。神必发热心。这是指着祂热切的心,有时指祂忌邪的情怀或忿怒的激情,这里是祂的爱,有强烈热切的关怀。以西结书第三十九章二十五节及撤迦利亚书第一章十四节及八章二节,神的关切使祂心中火热,急切地要为祂百姓成就大事。

耶和华的日子是神忿怒的日子,有怒火(参阅番一18及那一2),现在却为耶路撒冷大发热心,施行拯救。

耶和华怜恤,这是祂的自由,是第二章十三节下至十四节上神的恩慈,祂的后悔。耶利米书第十三章十四节神不可怜、不顾惜、不怜悯。现在祂完全转意,不再如祂忿怒的情怀,好似以西结所描述的(五11,七49,八18,九510,卅六21)。现在神完全是肯定的,“我必怜恤他们。”(玛三17

“自己的地”是耶和华赐给祂百姓的地业,这是祂的产业,所以祂的百姓与产业又是同义字,因为这产业也指祂的百姓,正如前一节(17节)所提说的。现在神必要复兴祂的子民。

“耶和华应允他的百姓说:我必赐给你们五谷,新酒,和油,使你们饱足。我也不再使你们受列国的羞辱。”(19节)

耶和华应允他们的哀求,答复祂的百姓的希冀(参阅撒上七9;诗二十1,廿二21下;六十5,一一八5)。神赐给他们五谷、新酒和油,正为补充第一章描述灾害所匮乏的。但是这里没有提到素祭与奠祭。祂只使人们吃得饱足,不再有粮食断绝的现象(一16上)。第二章十九节下,他们不再受列国的羞辱,因为那是他们以往的困苦(二17)。列国并不因以色列缺乏粮食而讥笑。问题在于以色列经受不起外患的侵略,因为那是第二章一至十一节所提及末世的战争,是耶和华的日子所有的患难。

“却要使北方来的军队远离你们,将他们赶到干旱荒废之地。”(20节上)

这节与上一节似不甚衔接,但显示耶和华有新的作为,因为祂要除去外患的威胁,使以色列人得享平安。谁是北方来的军队呢?当然不是指蝗虫,因为蝗虫大多来自东方(出十19)或南方。蝗虫另有论述来交代(二25)。如果将本书写作时期作为玛加比时代,那就是希腊的暴君侵略者(玛加比贰书九510)。但是本书写作又不可能那么迟,所以不大可能是希腊,事实上希腊也不算是北方。

第二章一至十节提到强盛的民,似是耶利米(一1415,四6,六122)及以西结(卅八615,卅九2)所提说北方来的仇敌。耶利米所指的,似乎是历史中实际的仇敌(以赛亚也曾指“远方的民”五2630)。但是以西结所提的,几乎是超乎历史的了(卅八至卅九章可与以赛亚书十三章参照)。这是末事的现象,是启示文学中的“仇敌”,该是最后的仇敌。是否约珥书指这种权势呢?

“前队赶入东海,后队赶入西海。因为他们所行的大恶,臭气上升,腥味腾空。”(20节下)

约珥提到“前队”、“后队”是亚兰文后期的用词(参照但四1122,六26,七2628也都是亚兰文,在表达方面不仅相同)。东海是前面,应是死海,西海是后面,指大海或地中海(申十一24,卅四2;亚十四8)。

“他们所行的大恶”是七十士译本的译词,因希伯来文作“大事”(中文小注)。可能原意为他们的狂妄自大,但是神必使他们全然失败。5

灾祸的威胁终于消弭,欢乐赞美的事就发生了。这就是以下的论述。

 

5 GeseniusKautzschCowley, GeseniusHebrew Grammer, 114n. “大”是指自大,参阅经文为诗篇第三十五篇二十六节; 三十八篇十六节; 四十一篇九节; 五十五篇十二节; 耶利米书四十八章二十六、四十二节; 西番雅书二章八、十节; 耶利米哀歌一章九节; 但以理书八章四、八、十一、二十五节。

 

(二)确据(二2124

“地土阿,不要惧怕,要欢喜快乐,因为耶和华行了大事。”(21节)

这是先知因对着答案,而发出勉励的话。耶和华已经应允他们的哀求,除去灾害,使他们得以复兴。现在他应强调的,是信心的确据,自然界要与耶路撒冷一同欢乐,因为耶和华行了大事,那些仇敌行了大恶(上一节)。神的大事就是除去大恶,公义终于伸张。

“不要惧怕”在下一节(22节)再重复。“要欢喜快乐”在另一节也再重复,足见作者所强调的。

“田野的走兽阿,不要惧怕,因为旷野的草发生、树木结果,无花果树、葡萄树也都效力。”(22节)

这段主要有三小节,向地土(21节)、向走兽(22节)再向锡安的民(23节)。由自然至历史,来响应神所赐恩惠的喜乐。这里所描述的,是灾害的反面,因为神的恩惠将一切都改变了。第一章十九、二十节指旷野的苦旱,灾害好似火焰一般,烧尽一切。现在果木又结果累累,旷野有青草丛生,一片兴盛的现象。这些都是神的恩惠。果树再结果,原意是恢复生命的旺盛力,就有丰硕的果实,确保丰收。

“锡安的民哪,你们要快乐,为耶和华你们的神欢喜,因他赐给你们合宜的秋雨,为你们降下甘霖,就是秋雨、春雨,和先前一样。”(23节)

他呼唤地土,因为田地曾荒凉悲哀,出产都毁坏了(一10),现在却因复元而欢喜(二21)。他呼唤旷野的走兽,因为牠们曾因干渴而发喘,因无食物而哀鸣(一1820),现在草原丰饶,花果又多,就不必惧怕了(二22)。他再呼唤锡安的民,他们曾哭泣、羞惭与哀号(一5111314),现在就只有快乐,因为神的恩典丰富(二2123)。

欢喜快乐,原指丰收的欢乐。现在雨水丰足,春雨与秋雨按时降下,地土就经常受了润泽,出产也必正常而且丰盛。第一章所描写的苦旱已经过去,可以将哀哭变为欢笑。

“锡安的民”在别处提到的是耶利米哀歌第四章二节及诗篇第一四九篇二节。

“他赐给你们合宜的秋雨”。“合宜”如照原意可译为“公义”。神赐下秋雨,是照着公义行事,所以这是照祂与以色列有圣约的关系(参阅何十12及赛五7),这原是合宜的。6

根据拉比的解释,“秋雨”一词也可作“师傅”,虽在上下文不甚符合,但用词有双关语的涵义,也并非没有可能。在死海昆兰集团中(Qumran Community),有“公义的师傅”这个弥赛亚的盼望,就是根据何西亚书第十章十二节及约珥书第二章二十三节。这是极有兴味的研究,虽然并无结论可言。7

提说雨水,秋雨是在十一月间,那时在秋收之后,地土需要雨水滋润,才可回复活力。春雨通常是在三、四月。这两次主要的雨季,可以保持地土的滋润,在夏天干旱的季节中不致使草木枯竭(参照摩四7)。

“和先前一样”神一直施恩,必不致使旱灾继续。他提到“以前”,他也要提说“以后”(二28)。神的恩惠不会断绝。

“禾必满了麦子,酒醡与油醡必有新酒和油盈溢。”(24节)

在春天有麦秋,丰收是可豫期的。在秋季有果类的收获,打成油与酒,使生计毫无缺乏,供应十分丰富。整年都有神的福分,这样信心的确据,使人们只有献上感恩,正如第二章二十六节所说:“你们必多吃,而得饱足,就赞美为你们行奇妙事之耶和华你们神的名。我的百姓,必永远不至羞愧。”

 

6 Hans Wolff, Hosea, 185f. von Rad, Theology I, 37476.

7 Ovid R. Sellers, "A Possible Old Testament Reference to the Teacher of Righteousness," IEJ, 5, 1955, 9395. Isaac Rabinowitz, "The Guides of Righteousness," VT, 8, 1958, 391404. Cecil Roth, "The Teacher of Righteousness and the Prophecy of Joel," VT, 13, 1963, 9195.

 

(三)展望(二2527

“我打发到你们中间的大军队,就是蝗虫、蝻子、蚂蚱、剪虫,那些年所吃的,我要补还你们。”(25节)

上段经文述自然界恢复的现象,又在此处重述原有的蝗灾(一4)。那些年所损害的,现在神要补还。

关于蝗灾的情形,四个名词在此又重复,但在次序方面不尽相同。剪虫原在开端,现在列在最后。作者是否有特别的用意,似无任何迹象可以依据。但是重述四个名词,为加重语气,着重灾情之惨重,必是事实。

蝗虫被形容为大军队,又是第一章六节的涵义,似指末世战争的敌军,正如第二章十一节所描述的(参阅玛三1112)。

“补还”是法律用词,是一种补偿或赔偿的行为(可参考出廿二35,“约书”的法典中处理财产〔牲畜是财产〕损害的事)。8

“那些年所吃的”。可见蝗灾不只是短期的,而有相当长的时间,可能是经年的,也需要有几年的时间逐渐恢复。

“你们必多吃,而得饱足,就赞美为你们行奇妙事之耶和华你们神的名,我的百姓,必永远不至羞愧。”(26节)

补还的事不只在保证,也成为事实。日后他们在丰富与饱足之后,必想到主的恩典,而献上赞美的祷告。这几乎是出于自然的感恩。他们知道耶和华是行奇事的主。“奇妙”是一种非常的事,决非人的理智所能明白的。耶和华实在行了大事(二22)。

神的名在下一节也再提说。

“你们必知道我是在以色列中间,又知道我是耶和华你们的神,在我以外并无别神。我的百姓必永远不至羞愧。”(27节)

这节经文的内容,是以西结及以赛亚(后半部)常用的字句,表明以色列人对神有新的认识,承认耶和华是在他们中间。在“以色列中间”也在别处出现(如申十七20;书六25,十三13)。耶和华在以色列中间,继续有恩惠的作为,这是对将来的展望。

下半节也是展望的。回顾过去,他们在灾殃中几乎灭绝。但是,神的恩典是永久的,因为耶和华是永远的神。祂是“耶和华你们的神”(二2326),祂是施恩的神。9祂是与以色列建立圣约,祂必向他们信实到永远。祂是惟一的神,“在我以外,并无别神。”这也是以赛亚书后半部多着重的真理。祂是独一的真神。

这里有信心的承认(Recognition formula)施恩的应许(Formula of Favor),在亲切的启示(SelfDisclosure Oracle),确据的保证(Assurance Oracle)之内,足见内容的丰富。

本节再重复这句话:“我的百姓必永远不至羞愧。”(2627节)。但在字句的结构上稍有不同之处。本节这句结语可作:“我的百姓必不再蒙羞,永远不至羞愧。”其重点在“不再”,这里值得注意的,也在“我的百姓”与“你们的神”,这是圣约的条款(Covenant formula):我要作你们的神,你们要作我的子民(百姓)。

本节不是结语,却为转折点,接续上面的论述,引入以下的信息,作更有力的进展。

 

8 Friedrick Horst, "Recht und Religion im Bereich des Alten Testaments," EV Th. 16, 1956, 4975.

9 这种所谓“施恩的应许”Huldformel formula of favor,可参阅Walther Zimmerli, "Das Wort des gottlichen Selbsterweises Erweiswort, eine prophetische Gattung" in Melanges Bibliques rediges en Lhommeur de Andre Robert, 1957, 159.

 

(四)应许(二2832

“以后,我要将我的灵浇灌凡有血气的。”(28节上)

“以后”是一个新的开始。以往曾有蝗灾与旱灾,损害惨重,需要有一段时间来复原。原气大伤,逐渐补还。神再施恩,又降沛雨甘霖“和先前一样”(23节)。以后要成就更大的事,比先前的“大事”(21节)更加奇妙(26节)。这是对未来的展望,神的应许必然实现,祂要行在以色列中间(27节)。

首先,神要将祂的灵浇灌,好似浇灌水(出四9)与血(创九6)。将灵浇灌下来,好似将心倾倒出来,好似“倾心如水”(哀二19)。“倾心”(诗六十二8)是倾心吐意(撒上一15),完全没有保留地将个人的心思意念感觉情绪倾倒,与别人分享或分担。灵还不只是心思意愿方面,更是指着活力与意志,甚且化为行动,是精神的力量所表现的。10灵是神赋予人生命的力量,是神自由的行动,却不在人自行的运用(赛四十二5;诗一○四2930;结卅七14)。灵是要达成大事(士六34,十四6),有历史的任务必须完成的(耶五十一11;拉一1;该一14)。灵是活力,正与肉身的弱相反。神的灵是有更新与坚强的力量,使人得着救恩,不致再在不稳的形态之中(诗五十一1011),也不会无力遵行神的律法(结十一1920,卅六2627)。所以当神的灵浇灌在凡有血气的,是指神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完全给予,使人在脆弱之中,有了新的活力,尤其是审判的日子快临近的时候,更需要救赎,使他得以蒙受赦罪的恩典,神为他造清洁的心,使他里面重新有正真的(坚定的)灵(诗五十一10)。

约珥在这里提说神的灵是赐力量的,使人有三种特殊的能力:说预言、作异梦、见异象。这三种其实是三个同义字,着重属灵的感受。

“你们的儿女要说预言。你们的老年人要作异梦。少年人要见异象。”(28节下)

这里约珥并非以西结所说的,赐下新心与新灵,人若重新顺服,遵行律法,必蒙神这样的福分(卅六2627)。神将祂的灵浇灌下来,也不是使祂的子民有新的生命,新的自然环境(赛卅二15,四十四3)。这里的重点好似以西结书第三十九章二十九节所说的,使以色列家重新有生命的力量,成为先知的国度。他们并不先向万民宣告救恩的福音,却建立合宜的关系。然后再使列国得着救恩,他们却先得着特殊的灵力。

约珥似乎并非希望以色列民族有特殊的灵恩经验,好似扫罗王的经历(撒上十1011,十九2024)。他着重的是先知的经历,得以见证神的能力。约珥大概不注意耶利米的话(或者他是在耶利米时代之前),因为耶利米是反对异梦的,认为那是假预言。但是在民数记第十二章六节说:先知有异象,看见耶和华向他显现,也在梦中与他说话。所以异象与异梦是正当的启示。但是神的灵浇灌下来,有新的属灵经验,却是约珥所着重的。

这是先知的经历,他可有特殊的觉察,看见新的事物,有新的见解。神的灵感动人说话(代下十五1,二十14,廿四20)。他也深信神的灵浇灌他,表明神与他同在,使他确信神的应许,体认神与他有更亲密的关系,好似耶利米论“新约”的内容,人有属灵的知识(耶卅一33;结十一1920,卅六2627),以致人可以求告神(珥二32),而神也在呼召人。

“凡有血气的”指所有的人(赛四十5,四十九26;创六1213),有时甚至也包括动物(创六17,九111617)。这里大概不是指全世界。11而是指以色列中每个人。约珥既强调这是神对以色列的应许,这事仍只行在以色列中间。至于其他国家的人,似在第三章二节起。另外一点也值得注意的,这里的言词是直接的,正如第二章十九至二十、二十五至二十七节。你们的儿女,老年人,少年人,指不同的人,儿女是指将来的世代,这是“以后的事”。老年人与少年人只是老幼都在内,并非只重视老年或少年(参阅玛四6)。这里指着以色列中所有的人,都在神的灵交之内,有新的生活,生活中有属灵的经验。

“在那些日子,我要将我的灵浇灌我的仆人和使女。”(29节)

这里提起仆人和使女,或男女奴仆,不仅加强这里的论述,甚至也有革命性的见解,论社会的改革。古代律法对奴仆已有设置(出廿一24720262732),他们也能在耶和华面前欢乐。但是男奴似乎高于女奴,直到申命记的法典,才使男女平等(如申十五12等)。在先知书中,信息尤其侧重社会公义,为那些奴仆与穷人申冤(如耶卅四822)。现在神将祂的灵浇灌人,连奴仆也包括在内。

所以第二十八、二十九节,是为应验以西结书第三十九章二十九节。神的灵浇灌以色列家。这是在耶和华大而可畏的日子未到以前。

“在天上地下,我要显出奇事,有血、有火、有烟柱。”(30节)

现在宇宙的一切也有改变。“奇事”未必一定指非常的事。但是在自然界有甚么现象,无论怎样平常,却有表记,或象征,来说明某些事。这字原意为“记号”,在圣经中有时以神迹奇事来说明,就以埃及的情形来说明。以色列在出离埃及以前,神曾用灾殃警告埃及,这些也都是奇事或记号,说明神的大能。在拯救以色列人的时候,有血、有火也有烟柱。在埃及有死亡的事,在西乃山有火焰与云柱与火柱,烟云笼罩,表明神的显现与同在。这是可怕的景象,审判异邦与拯救以色列是同时的,耶和华启示的有公义与慈爱。

“日头要变为黑暗,月亮要变为血。这都在耶和华大而可畏的日子未到以前。”(31节)

日头变为黑暗,似乎不是单指日蚀,因为下文说月亮变血,必是非常的景象。这必是大灾难的现象,警报耶和华的日子要来到。耶路撒冷正面对历史的危机,连自然界也有反常的事(二10)。但在这大日未到之前,神有极大的恩惠,人也有强烈的祈求(1719节)。但切切悔改却是最重要的事。

有的经学家解释这段经文是指战争与火山爆发。战争的时候必有血有火。战云密布,战火好似云层一样笼罩大地。这也是火山爆发的现象,火浆喷出来,连日头都昏暗了,夜间月亮红得好似鲜血一般,“月亮都变为血”。这样可怕的景象,有天灾又有人祸,充分呈现了奇事,是末世的记号,预言耶和华的日子即将来到,人们怎可不儆醒惊觉,惧怕非常。12

“到那时候,凡求告耶和华名的就必得救。”(32节上)

“到那时候”就是在那情形之下,以色列已经知道耶和华在他们中间,又知道神是惟一的。这位立约的神是永远信实的,祂的百姓必永不再羞愧(27节)。那时也指“以后”,当天象都变更了,大灾难成为“记号”或“奇事”。是大而可畏的日子的豫兆。新生命已经显示,人们也可与神有灵交,且有属灵的体验(二2831)。所以他们有逃脱灾难的机会,神必向他们施行拯救。

约珥说这应许,必依据诗篇中“锡安之歌”(四十六、四十八以及七十六篇),也有以赛亚的宣告(廿八16,十四32)。锡安山耶路撒冷必有最后的希望。13

求告耶和华的名,通常是指敬拜(创十二8),也指见证,在异教的环境中作信心的承认(赛四十一25及四十四5)。这是在列国之中公然敬拜耶和华(赛十二4;诗一○五1;亚十三9)。这样必蒙神拯救,耶和华是他的避难所,无论在那里有危险,对耶和华却始终忠贞不渝。

“求告”还有进一步的涵义,那就是响应神的呼召,而愿进入神的恩典之中的,与神有十分亲密的关系。这是信心的态度与行为。14

“因为照耶和华所说的,在锡安山耶路撒冷必有逃脱的人。在剩下的人中必有耶和华所召的。”(32节下)

“照耶和华所说的”,是指许久已有的言词,不是新的启示(赛卅四1617;参阅但九13;代上廿二10;代下六10,廿三3;申六19,九3;耶廿七13)。

锡安山必有逃脱的人,正如俄巴底亚书第十七节所说的。那些逃脱的人必是存留蒙保守而余剩的人(用词不同,本书为Srir 其他为Pelitah,中译词都作“逃脱”,俄14;耶四十二17,四十四14;书八22)。他们是余数,却成为民族复兴的核心。

锡安山与耶路撒冷并用,原是着重圣殿的所在,而不是在于地区的划分。耶和华拯救的人,也应包括逃离耶路撒冷以外的人,这些剩下的人是散居在各地的(赛五十七19,六十六19,廿七1213)。耶和华要召他们回来。

人向神呼求,神就向人呼召。呼召也有拣选与委派的意思。神是否重申祂拣选的恩典?(参阅赛五十一2)撒迦利亚也强调这余数的道理,有三分之一仍必存留,他们不在灭亡的一群(十三8),剩下的民,仍在城中,不致剪除(十四2)。这些人似乎不是“凡有血气的”,而指凡求告主名的,在锡安山上,或被召回到圣山上的,都蒙救恩。

在七十士译本似多加意译的内容,将“剩下的人”改为“传福音的人”,他们不仅蒙神的保守,更得神的差派,他们确成为复兴民族的核心人物。

 

10 George Pidoux, Lhomme dans LAncien Testament, CTH 32, 1953, 22.

11 Julius A. Bewer, 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Obadiah and Joel, ICC, 123 主张“全世界的人”。

12 Wolff, Amos and Joel, 67, 68.

13 Th. C. Vriezen, Jahwe en zijn stad, 1962; Georg Fohrer, "ZionJerusalem in the Old Testament," TDNT 7, 31218.

14 GeseniusKautzschCowley, Hebrew Grammar, par, 119k; Oskar Grether, Hebraische Grammatik fur den akademischen Unterricht, Par. 89b.

 

本章概要

这段全部可谓恩惠的确据,为答复他们的祈求,神应允他们(二1719)。蝗灾与旱灾(第一章)终于过去,神的审判并未除掉,因此他们仍须切实悔改(二117)。从以色列目前的困境(二19上、2126)至将来的危机(二19下,202832),以色列人又怎么应付呢?惟一应付的办法,就是仰望神的救恩,因悔改而蒙神的怜悯,得着神的顾惜(二17)。

本段的转接点是第二章二十七节,现在有神亲切的启示。一方面在目前的危机,神正在他们中间,由于神丰富的供应,祂行了大事(21节下),他们就欢喜快乐,感谢赞美,承认神守约的信实(二232627)。可见神的百姓必不会被灭绝。这是约珥信息的中心。在另一方面,先知的信息必成为呼召的声音,叫醒他们认清神还有恒久的心意,曾经宣布(结卅九29及俄17)。神将与以色列民有更亲切的交往,使他们有更属灵的体验。那是不分性别、年龄及社会地位的。以神的大能,他们整个百姓必得着再造之恩,也是个人蒙恩的经历(2829节)。历史的结局在前面,整个宇宙都会有大灾难,这是耶和华大而可畏的日子。但那不只是恐惧的绝望,却有得救的盼望。凡求告耶和华的,都得救,且蒙保守。

第三十二节上是新约重要的真理,凡求告主耶稣基督名的,必定得救(罗十413;林前一2;提前二22;徒二21起,九14,廿二16)。使徒保罗认为这不只是局限于以色列人。“凡”是指所有的人肯承认主名的,得蒙救恩。

使徒彼得在五旬节,就引用约珥书这段经文,解释救恩的原委。在路加的观点,五旬节是末时的开端,不是结局。所以这是属灵的景况,使早期基督徒充满灵力,宣讲福音。神的大能使耶稣从死里复活,所以神再将祂的灵浇灌在信者身上,与他们有亲密的灵交。

由于主耶稣的恩典,约珥书的应许,是对世上全人类,因为旧约的应许,实现在新约的时代(创十二3;赛二24)。约珥书的主题,也在撒迦利亚书第十四章。

这也是特地帮助现代的犹太人看清救恩的涵义。在基督里,神的百姓才永远不至羞愧。那在乎他们切实向主耶稣悔改(二1217)。在大而可畏的日子未到以前,仍有机会,神的灵已经浇灌下来,人们都可以得着属灵的恩典。锡安山耶路撒冷之前,有了主耶稣的十字架与复活,就有救赎的恩典,这是为全世界的。谁能逃脱最后末日的审判呢?这是主我们神所召来的,各地凡肯信靠的人们(徒二39)。

所以约珥书第二章十二节起,是劝勉也是警戒,是挑战也是命令。有信心的宣告,有救恩的盼望,有悔改的呼召,因为神有恩典,有怜悯。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约珥书》

 

基督教阿们网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