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篇第五十九篇
第五十九篇 驱散我们的仇敌
大卫半夜从他家上面的窗户脱逃的经历(撒上十九11以下),使这篇诗充满紧迫感,又充满忿怒──“我虽然无过”(4节),对那些在黑夜中潜伏、等着逮捕他的人多加嗤笑(6~7、14~15节),并对神的拯救雀跃不已。但那次的历险与颂赞,开出了更大的花朵,以至在全诗中可见“万邦”(5、8节)与“地极”(13节),由此可见本诗必在大卫登基之后完成,那时他才能提到“我的民”(11节),及全球对他仇敌的溃败所产生的回响(13节)。本诗其实与第二篇相像之处甚多,亦即被赶逐的大卫已经显出将来必定会成为君王大卫。
{\Section:TopicID=400}标题
休要毁坏一词,见导论Ⅵ . C. 3{\LinkToBook:TopicID=123,Name= 3 儀式註解},57页。其余名词见导论Ⅵ . C. 2{\LinkToBook:TopicID=122,Name= 2 分類}、3{\LinkToBook:TopicID=123,Name= 3 儀式註解}50、53、54、57页以下。
{\Section:TopicID=401}仇敌聚集(五十九1~5)
大卫所面对的危险,及未来更大冲突的先验,见以上开头的注释{\LinkToBook:TopicID=399,Name= 第五十九篇 驅散我們的仇敵}。保护一字(1节,和合:高处),与其意思相近的“高台”(9、16、17节)一字,都有位置很高,无法碰到的观念:因此 NEB 译作“作我力量的高塔”。相对而言,大卫的家并无保障,而是陷阱,死路一条,这是他的发现(撒上十九12)。参,箴言十八10、11,亦是用比较的笔法说到避难所。
2. 圣经拒绝将人类的争斗贬抑为利害的冲突。如果这是第1节给人的印象,本节则更往前一步,探究那些以狂暴作孽为生活方式之人的心态。(作孽的人,见六8脚注{\LinkToBook:TopicID=156,Name=「耶和華聽了」(六8~10)})后来别人亦指责大卫是这样的人(撒下十六7、8),然而他领受责备的态度,却立刻否定了这项指控。
3、4. 从本篇与这故事看来,这里无辜的申辩可以帮助我们明白其他经文,因有些经文看来似乎太夸张,将这类辩白绝对化(见五4~6的注释{\LinkToBook:TopicID=149,Name= 公義的鬥士(五4~6)})。不过对于遭受不平待遇的问题,福音书提供了新的角度,见彼得前书二18以下的说明。
5. 此处景象扩大,现在大卫已经作王,他将第4b节个人的祷告,应用于更大的场合中。不过,他在年轻时已能够这样祷告,从撒母耳记上十七45、46,他对歌利亚所说的话范围之广,便可以看出。
{\Section:TopicID=402}恶人遶行(五十九6、7)
这里的轻视,很可能是大卫半夜遭埋伏者包围时,受激而起的反应(撒上十九11)。真是找烂东西吃的好时间!约伯记二十四13~17也有类似的主题,他嘲笑谋杀者、淫荡者,就像这里的人一样,他们可耻的日子也是从晚上开始。
7. 咆哮(和合:喷吐)相当不适宜。字根的意思为冒泡沫上来,或喷出去;因此就狗而言,JB 译为“看牠们口里流涎的模样”,就人而言,NEB 则译为“从他们口中吐出一连串胡言乱语”。参,箴言十五2、28的用法。但“胡言乱语”太过温和;第二行(直译:“嘴里有刀”)暗示为破坏性的话;第三行则明显明为亵渎。
NEB 无缘无故将第15节插在第6、7节之间,并删去第14节。这样做只不过告诉我们,翻译者自己会怎么写这篇诗。
{\Section:TopicID=403}得胜的信靠(五十九8~10)
神的大嗤笑,参二4~6,及箴言一24以下智慧的嘲笑。不过这幅图画必须以祂的忧愁(创六6;路十九41以下)来平衡,而这也是审判将临的信号。
9、10. 这两节庆贺转机的出现,第17节将其节录,作为本诗的结尾。不过希伯来经文在这两处,有盼望与实现的区分。此处为:“我的力量(或堡垒)阿,我必等候祢”(9节),而后面则为:“……要歌颂祢”(17节);同样,第10节是未来式,而第16a节则是过去式。
迎接(10a节)一字极其生动:它是根据在某人“面前”的观念而来,通常用于形容向某人迎面而去,正如二十一3那优美的句子(见该处批注{\LinkToBook:TopicID=220,Name= 王與耶和華(二十一1~7)})。可是它也可以指到某人前面去引路,如六十八25;因此 AV、RV 译为“在前”,而 NEB 意译为“为我的锦标”。这两种意思均可成立;最重要的乃是,大卫所注目的是神,而不是仇敌。
{\Section:TopicID=404}渐衰渐微(五十九11~13)
这段所提我的民及地极,将大卫早年的经历应用于国家大事,又推及神在全地的荣耀(13b节)。
11. 恐怕我的民忘记是圣经很典型的实话;这是申命记最关切的事之一(如:八11以下),又是诗篇七十八、一○六篇的历史诗所注重的。神的子民既然容易松懈、走偏,祂就利用仇敌来完成几种角色:作棍责打(赛十5、6),作忠诚的试验(士二22),作锻炼用(士三2),而在本段则作为实物教学。从第13节看来,不要杀他们并非绝对如此:这里只是求审判逐渐施展,直到最痛苦的结局。我们不必将本句读为问句(“难道你不消灭他们吗?”),像 NEB;将“不”字除去,如 JB,亦无凭证。旧约经常用一个绝不改变的状况来解释另一种情形,针对那种情形,我们应该加上限定子句(如:出二十4、5要从如:民二十一8;王下十八4b来看)。
本节其余部分(连同六十八1)显然是英国国歌中一句引起争议的歌词之灵感的来源:“使她的仇敌四散,叫他们跌倒”。这里“流离四散”此译为摇摇欲坠好(和合:四散);此字根在第15a节再度出现,而大卫本人也将尝到这羞辱(撒下十五20)。
12. 士师记第九章示剑人的故事,是一个社团因骄傲……咒骂、虚谎而自寻毁灭的典型例子。这些罪无一不为社会带来致命的伤害,也必然招来惩罚;不过,骄傲亦等于直接向神挑战。
13. 撒母耳记上十七46b,大卫对歌利亚所讲那番伟大的话,与第13b节很类似,由此可见,最后的子句应该与知道相联,而非与掌权相联。真神仆的特色之一,就是渴望看见神为人所认识(参,王上十八36;约十二27、28);或许大卫最初唱这首诗时,意思为“神──而非扫罗”(柏容),然而后来他将范畴扩大,意思变为“神──而非大卫”,因为他是在求神从天上直接干预。
{\Section:TopicID=405}饥群饿党(五十九14、15)
本处迭句第二次出现时,因着大卫得胜的把握,已经有所改变。潜伏的人又回来了,可是如今他们的狂傲气势何在?参第7与15节的比较263。叫号一字的翻译较不确定,这个字曾用来形容以色列人在旷野的“怨言”──可说是“哀声怨叹”,在此也很配合文意。古译本如此认为;不过若按希伯来文元音,则意思变为“他们待了一整夜”,有些注释家偏好此解。不过,叫号的翻译可令人忆起沙漠中饥饿的叛徒,似乎是这些子音的正确读法,何况以下紧跟着的,是一生动的对比,更使这译法显得牢靠。
{\Section:TopicID=406}得胜的赞美(五十九16、17)
在可畏景象的迭句首次出现(6、7节)之后,强烈的对照登场:“但祢耶和华……”(8节)。它第二次出现时,同样有鲜明的前后之比,先强调“至于他们”(15节),再强调“但我……”(16节);接着则是进一步的对比,一方为受挫的埋怨,另一方则为兴奋的欢唱。这动作以三个不同的字来表达,不妨译为“我要歌唱……我要呼喊……(16节);我要吟一篇诗”(17节)。
17. 正如前面幽暗的迭句第二次已有所改变(6~7、14~15节),信靠的迭句亦然。第9节的主题是忍耐等候:“我必仰望祢”(见该处注释{\LinkToBook:TopicID=403,Name= 得勝的信靠(五十九8~10)})。如今大卫是以感恩的心回顾,因祷告已蒙应允(16b节),所以“我必仰望”变成“我要歌颂”,或(NEB)“我要向祢吟一篇诗”。而他不再需要继续对应第10节的部分,即以“爱我的神”(JB)开头的那句话。句子可以到此断开264,使全篇以这样的迭句达到完美的结论(按 JB 的翻译):
“我的力量阿,我为祢演奏,
我的城堡乃是神自己,
是那位爱我的神。”
263 NEB 的译文非常不尽情理,将第14节完全删去,以致除去此迭句,又把第15节挪到第6节之后。
264 不过,NEB 将此删去。──《丁道尔圣经注释》
基督教阿们网